抒寫文藝華章 奏響時代強音 ——紀念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七十周年座談會側記
16日上午,紀念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主持座談會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在會上發言
2019年7月,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迎來七十華誕。七十載櫛風沐雨,七十載砥礪前行,這是新中國和她的文學事業共同前行、壯大的70年,這是波瀾壯闊令人自豪的70年。70年來,廣大作家和文藝工作者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寫文藝華章,奏時代強音。
7月16日上午9時30分,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會場,震撼人心,紀念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這里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二百多位文藝工作者共聚一堂,熱烈慶祝中國文聯、中國作協70周年生日快樂。
國歌聲落,全場肅穆,主持人莊嚴宣告,“下面,宣讀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題寫的賀信。”全場掌聲雷動,翹首以盼。“值此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之際,我代表黨中央,對此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是一份十分珍貴、格外厚重的生日禮物,是一份內涵豐富、情真意切的濃濃祝福,這是對中國文聯、中國作協70載春華秋實的褒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熱望與重托。
在這里找到美好與陽光 找到理想和信念
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是黨和政府聯系文藝界的橋梁和紐帶,在團結引領文藝工作者、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方面肩負重要職責。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娘家”,中國文聯、中國作協70年來以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作家藝術家,傳遞溫暖,給予力量。誠如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王蒙所說的那樣,中國作協始終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個感召,一個依靠,一個指南,是我的精神親人之家。沒有作協,就沒有今天的王蒙。
著名作家王蒙在會上發言
幾十年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王蒙在發言時回憶起1949年之后的往事,從《青春萬歲》到《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引起的風波再到新時代的創作,言語間滿是對中國作協的感念與情誼。他說,作家的勞動主要是個體的,或謂“宜散不宜聚”。作家比較強調個人風格與個性特色,有時一些同行表現了任性與相輕,社會上也時有對作協的刻薄質疑,這為作協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同時,正是這些難點,說明了作協的存在與積極運轉,有助于創造更加健康與誠摯的文風與世風,作家的艱難與或有的孤獨與常有的困惑,正是作協存在的理由。所謂“宜散”的文藝家們,正可以在作協的組織中找到美好與陽光的相聚;偉大的信念、使命與傳統,心靈的溝通與智慧的切磋,正可以帶來文學上相互提攜砥礪的希望。
在王蒙看來,中國作協對于采風與深入生活的組織推動,對于與社會各方面的生動與密集的信息獲得,對于青年作家的培育與引領,對于與世界文學界的交流,對于文學報刊與出版物的編輯與支持,對于優秀作品的討論、彰顯、評獎與推廣,對于作家的勞動與生活的關愛照顧,其任務是毫無疑義的。以文會友,以文助神,以文豐富提升作家們包括自身的精神生活與精神境界,這是毋庸置疑的天職與光榮。
不忘初心 到黨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壯闊航程需要領航的力量,斑斕圖景有待新的創造。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情深意切,是推動新時代文學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遵循,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對新時代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的職責提出了明確要求。
著名藝術家田華在會上發言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我愿永遠做黨的女兒”,中國文聯榮譽委員田華已年屆九旬,聆聽完總書記的賀信,她眼眶濕潤,幾度哽咽。這個12歲參加八路軍,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成功塑造過喜兒、李玉梅等形象的老藝術家,由衷表達著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藝術理想的執著追求。
田華在發言中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最美好的新時代,一個最偉大的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的文藝事業、對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幾次致信,質樸親切,語重心長,貫穿始終的是希望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雖已至耄耋之年,但始終不忘自己的初心,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不斷錘煉自身的藝術修養,演黨的女兒,做黨的女兒,忠誠于黨,報效祖國,到黨和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只要初心不忘,使命牢記,就會有無盡的潛能,我將用好我手中的這把藝術之槍,趁著自己這顆螺絲釘還沒有完全老化,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揮余熱,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奉獻我的一切。”
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在會上發言
筆墨當隨時代,丹青寄托豪情。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在發言時回顧了新中國美術事業70年來的光輝歷程。他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包括美術家在內的中國文藝家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我們要自覺承擔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藝“培根鑄魂”的時代使命,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聚焦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聚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用心用情用功創作藝術精品,攀登藝術高峰,“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在新中國美術發展的基礎上,提高中國美術的思想性含量,展現中國美術的人民性特色,提升中國美術的藝術性水平。
因時代而新 到人民中去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推動我國文藝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湖北作協主席李修文在會上發言
在湖北作協主席李修文看來,無論是個人創作還是文學組織工作,都需要去重新發現,繼續擔當。回憶起自己的創作和生活,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需要重新發現自己和時代、和人民的關系,“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不僅是此刻的使命,更是真正的創作者終其一生都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吾土與吾民,已因時代而新,但是,持續地滴血認親,持續地辨認出新的困頓和渴望、新的莊嚴和熱情,仍然是記錄巨大新變的根本路徑,也惟有如此,我們時代的人民,才有可能跟我們的創作發生更加緊密的聯系,我們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備更加深沉和雄闊的人格力量。“我們更應該繼續擔當起作為時代親歷者、見證者的責任……回到新文學的初心:到人民中去,發出平民的、大眾的、有血氣的聲音。而這兩者都需要堅強的直面——直面傳統在今日的被激活,直面時代新人的誕生;直面價值觀被文學重新塑造的過程;直面古老文脈如何通過個人實踐得以靜水深流。”
時代與人民,永遠都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念茲在茲的關鍵詞。
青年舞蹈家黃豆豆在會上發言
習慣了用舞步表達心聲的中國舞協副主席黃豆豆生動講述了他近30年習舞之路的幾個細節,從排練《保衛黃河》到《延安記憶——張思德》再到《紅星閃閃》,始終不忘人民與生活。2012年他接到《延安記憶——張思德》的創作演出任務,把自己關進練功房閉門編舞。他發現手中沒有道具槍竟然不會演戰士了,在總導演的建議下他靜下心來學習張思德的資料,還通過網絡查找陜北地區傳統剪紙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最后,終于在“張思德胸前的白毛巾”這一人物符號上,找到了藝術創作的切入點。此后,他又隨劇組赴延安體驗生活,在張思德工作、犧牲的地方切身感受那一方水土賦予革命人的無私情懷,再一次對舞蹈進行修改,最終演出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他說,我深刻理解了總書記所說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使命在肩,重若千鈞,牢記囑托,方能揚帆遠航。從“高原”邁向“高峰”,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必將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傾心投入、傾力創作,立德修身、崇德尚藝,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書寫屬于自己、更屬于黨和人民的光榮與輝煌的使命擔當,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現場
會場全景
(攝影:王紀國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