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本談
《論語》最初的譯本是哪本?應當是1687年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由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等編譯,可稱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關于中國儒家思想的譯著。
事實上,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家經典的翻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中國哲學家孔子》之前,羅明堅、利瑪竇等傳教士都對儒家經典著作《四書》的某些部分進行過簡略直譯。雖然該書的最終完成者是柏應理,但在他之前,殷鐸澤、恩理格、魯日滿等傳教士也對此書的翻譯編撰作出了重要貢獻。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哲學家孔子》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譯本,而是包含《孔子傳》《大學》《中庸》《論語》《中華君主統治歷史年表》和《中華帝國及其大事記》等多方面內容,并附有柏應理繪制的中國地圖。耶穌會士翻譯此書時更看重《大學》和《中庸》,而《論語》則處理得比較簡略,選譯了一部分格言。
在筆者看來,更像譯本的是《中國六大經典》,由比利時耶穌會士衛方濟于1711年以拉丁文在布拉格出版。衛方濟在柏應理著作的基礎上,對《論語》加以補充,并增加了《孟子》《孝經》和朱熹《小學》的內容。
在17至18世紀的歐洲,還曾出版過一些《論語》的法文譯本、英文譯本,大多是在柏應理所著拉丁文版的基礎上進行的編譯。
從羅明堅、利瑪竇開始,然后經柏應理等人,最后在衛方濟手上,終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翻譯成果,這個過程長達130余年之久。
據不完全統計,《論語》目前有40多種語言的譯本。其中,英語世界經歷300余年,譯本最多,還有很多語言也有多個譯本。不同譯本間的差異較大,有些譯本比較忠實于語言與歷史,能客觀介紹《論語》及孔子思想;有些譯本則善于在翻譯中寄托譯者本人的使命意識,這方面可以耶穌會傳教士為例;還有些譯者雖不擅長古漢語,他們的翻譯主要或部分依靠前人的譯著,但他們擅于解釋和傳播孔子思想,使之在異文化中產生很大影響。
任何譯本,如果在上述某一方面做得較好,就有關注與研究的價值。一個優秀的譯本,應當以客觀性為基礎,兼顧自己的使命意識和傳播效果。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偉大圣賢,他的思想對全人類都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在未來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論語》及其譯本仍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