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信仰面前,忠誠只有一種選擇
我第一次讀小說《紅巖》時,大約十來歲,一下子就被江姐和小蘿卜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長大后,懂得了更多關于紅巖故事的深刻意義,也明白了江姐和小蘿卜頭為什么能在監獄里與敵人進行堅決而又機智的斗爭,更認識到了他們斗爭的目的。等到參加工作特別是成為一名共產黨的干部和作家后,江姐和小蘿卜頭作為成功的藝術形象,所帶給我個人文學創作、信仰與精神方面的影響就更多了。可以說,這樣一部革命文藝作品,對我的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對《紅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在年過半百之后。2011年受重慶朋友之邀,我來到紅巖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學習。在這里,我接觸和了解到了真實的紅巖革命故事,它們遠比小說《紅巖》里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當時我重慶地下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們與敵人斗爭的復雜性、驚險性,他們所付出的犧牲,遠遠超過了小說所描述的情形和細節。比如,誰是真實的江姐?一般意義上,我們都把一位堅貞不屈的“獄中大姐”江竹筠作為江姐的原型。其實,在敵人的監獄中,有一大群“江姐式”的女共產黨員,她們中有受盡酷刑、犧牲時仍斷著雙腿的李青林;有同樣犧牲在監獄里的“雙槍老太婆”原型鄧惠中(她21歲的兒子也犧牲在監獄里);有“監獄之花”小卓婭的媽媽左紹英,她在獄中生下孩子,難友們為孩子起名“卓婭”,最終她和未滿周歲的女兒都倒在了黎明前的槍聲中。在被叛徒出賣的長長一大串革命者名單中,共有20多名女性,無一人當叛徒。
真實的紅巖革命斗爭史真是一座血紅血紅的豐碑,豐碑上凝結了許多撼天動地的故事。小說中成崗的原型陳然,為了阻止有的難友動搖革命意志想去當叛徒而三次“賭命”。許云峰是由羅世文、車耀先、許建業、許曉軒等革命者的事跡組合而成。青年英雄劉思揚的原型是劉國鋕,他出生于四川的名門望族,毅然投身革命,與未婚妻曾紫霞一起被捕,他拒絕家人的營救、拒絕在悔過書上簽字,在屢遭敵人毒刑和折磨后,仍每天在放風時間要見一見自己的戀人,有一次竟高唱起革命歌曲:“你光榮的生命,犧牲在我們艱苦的斗爭中,你英勇地拋棄頭顱!”還有小說里沒有寫到的重慶地下黨領導者之一的王樸,他出生在大地主家庭,卻為了革命事業,做通身為闊太太的母親的工作,將豐厚的家產全部捐獻,用于成立和組織當地游擊隊武裝,最后因叛徒出賣,被敵人槍殺。王樸的母親在解放后,努力改造自己,這位光緒末年出生的老人,在84歲時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她說,兒子是她“解放道路上的第一個最重要的老師”……真實的“小蘿卜頭”是楊虎城將軍的秘書宋綺云的孩子,這位小英雄是在與父親、母親一起被敵人關進監獄數年后,與自己的父母及楊虎城將軍一家四口被敵人殘暴殺害的。
真實的紅巖故事中,另一個現象,更讓我思考和震撼:黨內叛徒的種種丑惡行徑令人發指,他們使革命遭受了慘痛損失。許多平時滿嘴馬列主義的領導者,卻在敵人的誘引和嚴刑拷打之下干出背叛革命、出賣同志的無恥行徑,格外教人深思。《紅巖》小說里塑造了一個令人痛恨的叛徒甫志高,而走進真實的紅巖革命斗爭史,能發現更多令人深思的嚴肅問題。在十幾個叛徒中,有的人最初革命信仰很堅定,但敵人一用刑就當了叛徒,隨即比敵人更加瘋狂地向我黨組織展開破壞活動;有的當了叛徒后卻千方百計想僥幸逃脫正義的懲罰,想走回頭路,可敵人并不饒恕他們,最后成為敵我兩方都鄙視的“可憐蟲”……
真實的紅巖故事和重慶地下黨的慘痛歷史,以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命運,深刻而清晰地告訴我們:黨的事業的成與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有黨員同志的忠誠與背叛。在革命事業和共產主義信仰面前,忠誠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必須絕對忠誠;一時“忠誠”,半心半意“忠誠”,都不是真正的忠誠,不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所需要的忠誠。
但在當今社會,這種絕對忠誠又是多么的不易!有人說,人是血肉之軀,人又生活在現實之中,要做到絕對忠于信仰不容易。又有人說,現在是和平時期,沒有坐牢、挨皮鞭的可能,所以忠誠不忠誠也是相對的,云云。鑒于當今黨內外的種種現象,再參比當年重慶地下黨犧牲了300多位革命者的慘痛教訓,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讓我奮然提筆,寫下了長篇報告文學《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故事》。該書以真實的歷史故事,展現了當年革命英烈們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所表現出的忠誠和犧牲精神,同時也用大量篇幅講述了叛徒的叛變過程和心理歷程,以及他們的可恥下場,對今天的共產黨人和青年人都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因而這部書廣受黨員干部、青年學生、部隊官兵及廣大讀者們的喜愛,多次被推薦為黨員學習、青年教育的必讀書,還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最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我又多次應各地、各部門邀請去講述紅巖故事里的“忠誠”篇章,每每聽到黨員干部們用“震撼”“震動”“感動”等詞語評價我的報告時,我內心常會泛起對“江姐”“許云峰”“小蘿卜頭”等革命先烈們更加敬仰和緬懷的情感。
從《紅巖》到《忠誠與背叛》,也讓我認識到: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也可以成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力量,引領正直的人們從中獲得對信仰和理想的正確認識,并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不屈的意志。
(作者:何建明,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