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江西省文聯、新余學院主辦的江西網絡文學創作培訓研討班在新余開班。經過層層優選,41位來自全省各地的網絡作家集結于此,交流感情、暢談創作—— “網”住青春向上的光
感動讀者,也照亮自己
6月26日下午,新余學院圖書館5樓天工論壇。
“這是江西網絡文學界的一次聚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網絡作家是一群勤奮、有情懷、熱愛生活的年輕寫作者,創作出了非同一般的業績。”
“江西網絡作家眾多,保守統計,已經具備一定成績和資歷的,至少五六百人。”這支文學生力軍,在各大平臺攻城略地,在全國網絡文學版圖中點亮了江西坐標,牢牢鞏固著江西網絡文學名列前茅的整體實力。
臺下,浪漫煙灰、天下第一白、殘殤、上山打老虎額、為何有雨、潘海根、木子瞄瞄、純情犀利哥、番茄、缸里有米、銀羽……一個個正襟危坐,認真傾聽。他們平均年齡剛過而立,最小的只有20歲。
“其實,網絡作家十分辛苦,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華麗,‘封神’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網絡作家,都是心懷文學夢想走上了這條路。起初沒有稿費,后來有了一點微薄收入,但大家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生命見證和哺育了網絡文學的繁榮。”如橙瓜網CEO蕭逸所言,網絡文學需要勤奮和才華的結合,還要有堅持和情懷,這是眾多網絡作家的共性,也是網絡文學良好的行業品格。
幻想類是網絡文學的主要題材,亦是江西網絡作家的最多選擇。但幻想不等于空想,每一個空間都需要現實邏輯的支撐,才能通過萬千讀者的挑選。上山打老虎額鐘情明代背景的網文創作,為此他研讀了《明史》《萬歷十五年》《明朝那些事》等大量書籍;缸里有米的電腦中,存著《話說中國神話譜系》《古代民間傳說》等大量文檔資料;銀羽在寫一部與晉代有關的網文,收集的相關資料足有半米高,涉及晉代的服飾、飲食、官職等方方面面……結束一天的培訓,銀羽、上山打老虎額等十多人還聚在一起,探討怎樣塑造好角色、架設小說結構等,直到凌晨兩點多,大家才意猶未盡地散去。
“這是一群會寫作的孩子,一群勤奮的孩子,一群有情懷的孩子。”他們在最美年紀,沉醉漢語之美,用手輕觸鍵盤,噠噠噠,敲出來的每個字符似乎都散發著光,合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感動讀者,也照亮自己,“網”住了向上飛揚的青春。
經典化是網絡文學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網文IP效應明顯,實施全版權開發戰略:以網絡小說為母本,進行漫畫、動畫、電視劇、電影、出版、周邊產品等開發,甚至漂洋過海,譯成外文在國外發表,吸引海外“粉絲”。“2007年以前,中國網絡文學產值不到10億元,去年高達150億元,網絡文學的產業鏈逐漸成熟。”但是必須承認,網絡文學基數大,但精品率不高;更新快,但作者隊伍文學素養參差不齊;自由開放,但過度依賴資本,文章注水、情節雷同等問題比較突出。
就此,主辦方特別邀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研究員馬季,江西師大歷史系教授梁洪生,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網絡文學研究專家何平等把脈網絡文學發展。而在專家們的授課中,“網絡文學經典化”被反復提及。
“經典化,是網絡文學進入文學主流的一個必須過程。不僅是讀者喜愛,還要有專家研究、社會觀察,以此完成經典化過程,進入文學史。”馬季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正在逐漸被打破。比如日本,不再嚴格精分純小說、大眾小說等,許多大眾小說的水準已經很高,可以直接進入大學講堂、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等。“創新寫作方式,加強現實主義創作,讓網文真正變成一個多元的現場。這個轉型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會有陣痛,但必須面對。”
馬季從地域比較中,總結先進經驗,而何平則試圖從時間跨度中,探索經典化歷程。他將網絡文學細分為網絡小說、網絡長篇故事、爽文及其他衍生產品的創意腳本等四類,并由此展開分析。何平認為,網絡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新的審美經驗,提供了空前的類型文學時代。“每個人都有選擇閱讀的權利”,網絡文學自由開放,衍生了玄幻、推理、古言、都市、科幻等類型,但仍然不夠。“經典化,不是即刻與《紅樓夢》等傳統經典比較,網絡文學應與過去的自身比,有沒有更精彩的進步。此外,網絡文學是多文本,傳統文學是單一文本,可能原文本不是經典,但影視化使其成為經典,比如《臥虎藏龍》。”
梁洪生則以豐富的田野調查,揭示了江西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及久遠的尚文傳統。“作家要善于從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中發掘寫作素材,對鄉土文明要有基本的認識和反思,注重文化的連續性,關注人性,關注社會,做文化的傳承者。”
的確,文學傳播的形式在變,不變的是“內容為王”、作品本身的魅力呈現。“中國網絡文學總量已經超過1400萬部”,如何走向經典化,蕭逸也有他的思考:中國是有故事傳統的,網絡文學具備美麗的故事,大部分也具備一個美麗的價值觀,但或許門檻較低,又或者作者急于求成,以致語言、結構等表現欠功力。“期待不應成為一種批判和鄙視,網絡文學故事、語言的審美性,應由價值觀的審美性來監督,而不應簡單地以語言的審美性,來否定網絡文學的所有價值。網絡文學從商業中來到精神中去,這是一個成長過程,要有網絡作家自身的學習鍛煉,還要通過社會的幫助。”
網絡無邊界,作家有故鄉
2018年1月,江西網絡文學基地在新余學院揭牌成立。一年多過去了,6月27日晚,新余學院書香教室書墻高立,墨香氤氳,江西網絡文學創作人員、研究人員、基地管理人員等一起回到基地,座談江西網絡文學創作。
為何有雨第一個站起來說:“很感激社會各界對網絡文學的關注,我們由衷地感到幸福。我們自己也應該為行業多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只有一個更肥沃的土地,我們才能生長得更好。”
夏言冰來自河南,他是江西女婿,70后的他被大家戲稱為江西網絡文學大家庭里的“長者”,他坦言:“網絡文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靠渾水摸魚、碰大運氣就能贏得讀者不可復制,行業越來越成熟、規范,越來越注重文學實力。我們既然從事了這一行,就應當珍惜行業、把握機會,緊跟時代,心中有方向、有責任,團結起來,一起往前走。”
“發展江西網絡文學,可以嘗試邀請‘文學大咖’擔任基地顧問,建立緊密合作,豐富基地線上、線下活動,提供多元化服務,尤其是針對新生網絡作家,打通信息壁壘,為他們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長期的網絡文學產業實踐,讓蕭逸有著更廣闊的視野,他認為評論隊伍的建設也十分重要:“網絡文學需要評論,要有讀者感性的評論,更要有專業的有建樹的評論,創評結合,從輿論上占據高點。近幾年,湖南網絡文學發展迅猛,就得益于深厚的評論力量。”
網絡無邊界,作家有故鄉。大家熱烈討論、建言獻策,營造江西網絡文學巍峨大廈所需要的一磚一瓦正漸漸明晰:“盡管我們是江西人,但可能我們對這片土地還不了解。地域寫作,是一個作家的標簽,也可能成為網絡文學的一抹亮色。”“江西網絡文學基地重點不在于落地,而在于落地扎根,開花結果,美麗綻放。”“隨著移動終端時代的來臨,網絡小說只會越來越多元,會釋放更多的空間,我們要不停地學習、充電,否則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文學最終以作品說話。”“網絡文學要關注現實,為社會傳播正能量。”
…………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無疑,網絡文學青春派年輕態,或許是最能體現這個時代多元風貌的文藝形式之一。最美麗、最多元,也最應當擔負起成風化人的文藝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