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共讀一本書 可遇不可求
    來源:長江日報 | 李煦  2019年07月10日07:57

    本書一開頭,就描述了某個美國醫院候診室里咖啡、熱巧克力和餅干的味道。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作者陪著母親在這里化療,在這里度過了幾百個小時;作者一邊喝著加巧克力的咖啡,吃著餅干,一邊和母親舉行“讀書會”。

    作者威爾·施瓦爾貝曾是《紐約時報》資深記者,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級副總裁和總編輯,他出版過的一些書是中國讀者熟悉的,比如《長尾理論》《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等等。

    這場生命最后的讀書會起源于他陪母親化療時詢問“你最近在讀什么書”,這是他們全家幾十年彼此問候的一種方式。

    當時母親說了一本書的名字,并且反問兒子看過沒。

    在新聞出版界摸爬滾打20多年,作者練就了一個本領:對沒有讀過的書能裝作已經閱讀、比較熟悉的樣子,必要時還能大加稱贊。他說這是他的“工作內容之一”。

    可是面對身患絕癥的母親,他不可能撒謊,他坦承自己數次想看那本書但是沒看過。

    于是母親催著他去讀,讀完后交流讀后感。

    下次化療的時候,他們聊了起來,這成為兩人之間的一種儀式,這個僅有兩名成員的讀書會成立了。

    兩年間,他們一起讀了90多本書,從熱門驚悚小說到經典暢銷書,從詩歌到懸疑故事,母子二人借這些書籍討論了勇氣、信仰、陪伴、孤獨,感恩、學習、傾聽,還談了死亡和葬禮等多個話題,甚至討論了母親死后應該怎樣答復親友們寫來的悼念函(“要用藍墨水,黑色墨水過于嚴肅了”)。作者得以探尋母親的生命歷程,從中獲得勇氣,最終辭去出版社高層的職務,投身于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業——建一個烹飪網站。

    母親的身體狀況起起落落,掉發、腹瀉、便秘、吃不下飯,各種治療反應紛至沓來,醫生嘗試著不同的療法,腫瘤有時似乎在變小,有時沒有起色。

    在確認腫瘤擴散的那一天,作者不知和母親說什么好,他脫口而出一句話:“我要寫一本書,把我們一起讀書的這些事情寫下來。”

    母親當時沉默不語,次日,她給兒子發了一封電子郵件,里面整整齊齊記錄了兩人讀的每一本書。

    主角是母親,機智溫婉的老太太

    作者的母親瑪麗·安是個不簡單的女人,1934年生,曾經當過中學校長,哈佛大學的招生主任,后來投身于國際難民事務,去過中東、非洲等各個交戰地區,從事公益工作;她9次進入阿富汗,在當地成立了一個圖書館基金會;在她生命的最后兩年,她心心念念要在喀布爾建一座圖書館,并在各地建起移動分館,這件事花去了她最多的精力。

    在瑪麗·安出入戰地的生涯中有一些驚險時刻。有一次她到非洲某個戰亂國家,一下飛機就聽到一個認識的難民大叫她“媽媽”,她馬上大聲回答“兒子”并和對方擁抱。那個難民得知她要來,冒死穿越封鎖線,謊稱要到機場接自己的媽媽,士兵威脅他說,如果發現不對就當場槍斃他。最后瑪麗·安成功把那人救出來。

    眾所周知,在西方人的職業履歷上,如果有做過慈善基金會工作的記載,會極大提高當事人的知名度、美譽度,而且這項工作本身收入也不低,所以會有不少人想去“鍍金”。瑪麗·安就曾遇到不少金融界人士和律師,他們表示同情難民,想為慈善公益出力,愿意到相關的基金會、協會去工作,但是要領薪水。

    瑪麗·安對付這些人有絕招,她會先反問:“你會請一個僅有難民經驗的人從事金融或法律工作嗎?”答案當然是“不行”。她就接著說出自己要說的話:沒有一定的資質和經驗,同樣無法為難民服務;如果對方有心,可以跟著她先從事一段志愿工作,以此接受培訓;如果對方沒那么多時間,想要快速幫助難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捐錢。

    瑪麗·安曾經給一群高中生做演講,其中一個學生的父親是一位企業高管,她說服父親捐贈了數量龐大的供給品,連空運的郵資都支付了。

    所以瑪麗·安會告訴所有人在阿富汗興建圖書館的計劃,”你永遠不清楚誰會幫助你。”于是,給母親做治療的醫生護士、出租車司機、一起吃晚餐的朋友,甚至熟食店遇到的陌生人都知道了阿富汗圖書館的事。

    一天作者開玩笑地說:“媽媽,偶爾我會想,假如你的公寓失火了,在消防隊員趕來現場進去滅火之前,你也會先告訴他們阿富汗圖書館的事。”

    “我不可能到那種地步啦,”母親說,“不過也許我會在他們滅完火后告訴他們。”

    在瑪麗·安的葬禮上,她的一位老朋友提到,瑪麗·安從大學起就對每個人微笑,他曾提醒她不要對那些青年男子微笑,以免引起誤會,“誰知道她就這樣度過了一生——對陌生人微笑。”

    與父母共同讀書,有一天不會再難

    在《生命最后的讀書會》的結尾,作者寫了這樣一段話:“母親離世后,我被不可抑制的負罪感困擾了很久,對在討論某本書時該講的內容沒講而感到懊惱。在討論一本書的時候,我曾有過能夠提起某件事極好的機會,卻始終沒講。最后我意識到,讀書會的最大饋贈,是讓我有時間和機會向母親提一些問題,而不是告訴她一些事情。”

    難道非要等到生離死別才能有這種覺悟?就不能在平時和父母組個家庭讀書會什么的嗎?

    記者的答案是:“是的,在平時就是很難。”

    在平順、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里,大部分成年人都不會和父母組這種“家庭讀書會”。“各忙各的”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現在各種交流工具都很方便,如果想要交流還是可以做到。

    真正的原因是,讀書會也好,其他交流形式也好,只要這種交流進行到一定程度,必然演變成“交心”;它會涉及隱私,涉及各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層,而且很容易和各人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乃至現實利益格局聯系起來。

    而在我們過去的四五十年間,社會變革很大,觀念更新也很快,相隔10年,在觀念上就是兩代人;與此同時,我們也經歷了從匱乏、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大家對物質生活很有追求、也非常敏感。

    在這種代溝很深、利益牽扯很大的背景下搞什么“交心”,其結果,要么是“假假的”,停留在淺層次交流,大家興致闌珊,難以持續;要么撕開溫情脈脈的面紗,暴露了此前被隱藏起來的矛盾,或者引發新的矛盾。

    人們對此心照不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維護大家庭的和睦和諧是最重要的,何必去搞吃力不討好的“交心”呢?《都挺好》這種電視劇能夠大“火”,就說明大家對“大家庭”的現狀有某種共識。

    這種局面也是被都市人廣泛接受的,有各種好聽的理論支持,“給每個人空間”“大家都是成年人”等等。

    例外當然也是有的,《傅雷家書》就是兩代人之間深層交流的例子;這種成功交流需要彼此有大體相近的三觀,有比較一致的追求,雙方都有交流的興趣愿望,還需要一點時空上的配合。

    回首往事,記者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也曾經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父親讀,他還做了筆記和眉批;工作以后我給他買過書,他很喜歡,也曾薦書給我讀;這種事回憶起來都很溫馨。畢竟,人們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著交流和認同,如果這種交流和認同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那就更美好了。

    有道是:“富過三代,方知飲食”。豈止是飲食,各種品味、觀念和生活方式,都需要三代人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有所傳承。

    希望寄托在今天的城市中青年人群身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他們這樣的父母:物質比較充裕,思想比較包容,有一些科學養育的知識,接觸了現代科技,熟悉各種娛樂方式,與此同時,社會也不再急劇變化,而是駛入長期穩定的進程。當這些人年華老去、步履蹣跚之時,相信他們也不會太脫節;無需生老病死,相信他們就能成功組建起很多很多的“家庭讀書會”。

    到那時,“與父母共同讀書”將仍然是一種需要珍惜的緣分,但不再稀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久久精品.com|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手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久久最新精品国产|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毛片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秦先生|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精品视频午夜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久久96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国产精品1024香蕉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