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常識科普—— 流量文學≠網絡文學
最近,網上關于網絡文學的內容審查話題可以說沸沸揚揚,有無數人參與了討論,甚至是爭論,然而,這些討論者中,行業外的人士占比非常高,而在他們中,又有大多數人,其實并不真正了解網絡文學,甚至會有各種常識性的誤解。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多數人并不知道區分網絡文學與流量文學,并不知道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井水不犯河水的領域。
所謂網絡文學,以起點這樣的文學網站為代表,基本都注冊成正規的企業,在主管單位監管下正規運營,其內容的核心是精彩的故事,以創意、劇情為賣點吸引讀者,通過在線閱讀以及IP開發獲取收益。
在網絡文學領域,興趣愛好往往是高于商業利益的。事實上,網絡文學的誕生,就和生意完全無關,純粹是因為一群喜歡閱讀的讀者,因為找不到書看,才自己動筆去寫,即便寫了沒有一分錢收入,他們依舊寫得興致勃勃。而網站的管理者也類似,他們同樣是因為愛好,選擇了義務勞動。
哪怕到了今天,哪怕這群人已經成為了公司老總、大神作家,他們最大的興趣愛好,和花費時間最多的娛樂活動,依舊是看書,而當他們聚在一起時,所討論的也一定離不開內容本身,他們會議論近期哪本書寫得好,又有哪種新的創作手法值得借鑒……
相比之下,流量文學則完全是另一種路線,以無數不知名的自媒體號為代表,它們似乎無處不在,但又隱藏極深,背后的經營者從不會公開亮相,內容則是完全的眼球經濟模式,充斥各種十八禁內容,也就是所謂的黃文,而真正的故事劇情則幾乎沒有。
流量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年前中移動閱讀基地的興起。一些生意人驟然發現了一座新的金礦,發現流量與文字結合,能夠帶來大把的收入,于是,自然而然地,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誕生了。
這些經營者,他們自己是不看書的,也壓根不關心內容是什么,他們在乎的,只是流量有多少,能帶來多高的收入。所以,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的推動下,文學業務被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而在那個年代,也誕生出了許多新的詞匯。
比如“小黃文”,這是指專門走曖昧下三路,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利用性誘惑作為賣點的小說。這是流量文學的主打內容,因為它是最直接將流量轉化為收入的手段,哪怕這批作品不具備任何IP價值,哪怕這批作品隨時會被封禁,也無關緊要,只要能賺上一筆快錢,就是它們最大的價值。
又比如“沖量文”,這是個更荒誕的“文學品類”,它壓根兒不需要任何的內容品質,完全不在乎那些文字是在鍵盤上胡亂敲打出的,還是東拼西湊抄襲復制而來的,只要它確實有那么多字,能算作是一本“書”,就是它的價值。有了這些沖量文,那些手里壓根兒就沒什么作者沒什么作品的商人,就能瞬間獲得內容供應商的資格,從而將他們“用心打造”的小黃文,推向市場去賺錢。
可以說,新生的流量文學和傳統的網絡文學對應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理念,但他們偏偏又披著兩件乍一看很相似的外衣,一系列的誤解也就由此而生。
現在網上是不是有色情內容?當然是有的。作家陳村老師就曾多次反映,在百度隨便一搜,就能搜出大量色情內容,連這么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都能做到,相信年輕人就更沒道理搜不到了。
許多人或許會誤會,認為文學網站都是反對內容審查的,但事實正好相反。以業內的龍頭網站——起點為例,起點的自審自查體系,比后來的“凈網行動”早了很多年。
起點2002年正式建站,我2003年去起點發書后,在網站上卻搜不到自己發表的內容,一問編輯才知道,作者發的文都是要先經過審核才正式進入書庫的。而到了2005年,我正式入職起點當編輯,所學的第一件事,同樣是內容審核。
直至今日,審核一直是起點編輯工作的重點,不光是常規流程內的審核,還包括面向作者的入庫須知、上架須知、作家手冊等一遍又一遍的警示,以及編輯們日常交流中反反復復的提醒勸告。
起點反對內容審查嗎?當然不反對。不僅如此,它始終是內容審查的支持者。這里存在一個再清晰不過的商業邏輯,那就是起點這樣的網站,并不依靠色情內容吸引讀者,來起點看書的讀者,全都是沖著精彩的故事劇情來的,而不是為了情色。
所以,從商業利益的角度看,起點是不介意卡掉情色內容的,因為靠那些內容吸引來的讀者,并不是起點的真正用戶,他們注定不會在這樣的正規網站長期留存,相反,那些內容反而會引起許多原本忠實用戶的反感,導致這些核心用戶流失。
而且,起點編輯部也向來反對作者們“掛羊頭賣狗肉”,明明內容沒問題,卻偏偏掛一個看似違禁的標題,想以此來騙讀者點進來。這是因為起點和當下的一些免費閱讀平臺不同,在它的商業模式下,作品的點擊是最沒有營養的數據,尤其是靠標題黨方式來獲取的高點擊、高流量,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帶不來絲毫收益,反而對全站的生態是種打擊。
在起點的商業模式下,只有訂閱這個數據,才代表著實打實的收入,而因為網絡文學長期連載的屬性,只有那些內容不違規,能長期存續下來的作品,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的訂閱,所以,哪怕是從賺錢的角度看,內容安全也一樣是起點編輯和起點作家共同追求的目標。
不僅如此,同樣多的訂閱收入,到底是由一部書還是由多部書帶來,雖然表面上不影響收入,但實質上,前者代表著更高的價值,因為對于所有正規經營的文娛產業來說,頭部效應都是不容忽視的重點,一部頭部作品的IP價值,一定會高于10部腰部作品的價值總和。所以,自然而然的,作品的品質也是起點編輯特別關注的焦點,他們除了會看網站的總收入,更在意其中涌現出了多少品質上佳的精品新書,因為在未來,它們才代表著最大的IP收益。
上面的這些道理,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各個傳統的正規網絡文學網站。對這批真正的文學經營者來說,完全不排斥凈網行動,甚至可以說,凈網其實是一種利好,因為它有效地限制了那些圈外的非法經營者,比如那些流量文學。
盡管表面看起來像是近親的關系,但實質上,流量文學卻是網絡文學的最大敵人之一,其危害性堪比盜版。一方面,它們的存在本身,就不斷地在給人誤導,在敗壞網絡文學的名聲,讓那些認認真真進行精品化創作的作者,和那些低劣的小黃文被直接關聯到了一起;另一方面,流量文學也在不斷地侵占網絡文學的資源,包括流量資源,也包括作家資源。
當起點編輯一遍遍地勸告作者們要“守正道、創新局、出精品”的時候,那些流量文學背后的編輯,卻在慫恿作者們走擦邊路線,鼓勵他們往下三路去寫,甚至不夠黃都不讓過稿。無疑,這是讓起點編輯深惡痛絕的行為,哪怕這批作者事后回到起點,他們的這些寫作習慣也很難一下子扭轉,而這一定會給審核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一旦有所疏漏,不光是這批作者會倒霉,更會連累到整個網站。
所以,但凡是正規經營的網絡文學企業,無不想要和流量文學劃清界限,但事實上這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說非常困難。對多數人來說,是不知道這兩者的差別的,以為在網上看到的都是網絡文學。
其中真正的網絡文學讀者還好些,他們因為接觸過正規網站,知道網絡文學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般都能清晰地區分出兩者的不同,但對于此前的非網文用戶來說,他們就難以辨別了,更有甚者,在現在流行的大數據推送下,一旦他們閱讀過一些“小黃文”,系統就會判定這個用戶喜歡看,然后不斷推送同類內容,導致這批用戶在網上看到的盡是一篇篇不堪入目的黃文,而他們自然而然會認為這就是典型的網絡文學,也自然而然要喊打喊殺了。
站在這批用戶的立場,他們喊著要封禁有害網絡內容,其實并沒有錯,唯一的問題只在于,需要把網絡文學與流量文學進行一個區分。
對于這個問題,已經有一些業內人士在進行呼吁,比如全國人大代表、知名作家蔣勝男,就多次表示支持審查,但要把網上的這些內容進行有效區分,不能“張三生病,李四吃藥”。
對網絡文學,我們需要做的是掃黃,就像平時在家的大掃除一樣,掃去垃圾,讓環境變得干凈衛生。而對于流量文學,則是要連房屋也一起拆除,因為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危害。
當然,網絡文學網站好查好整頓,流量文學卻很難打擊,因為它們往往沒有明面上的正規企業,而且手段多樣,往往是今天封號,明天又出來了,甚至是這個小時封號,下個小時就復活了。但難打不等于不去打,我相信各個監管部門一定會有新的手段去對付它們,而我們自己,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普通讀者,也會盡力給予支持。
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整體業內人員的態度。我們支持內容審查,愿意盡最大的努力保證內容健康,也愿意接受各方的監督、監管,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與那些灰色地帶、黑色地帶的流量文學劃清界限,它們的確該被嚴打,但不該戴著網絡文學的假面具被打,我們應該撕掉它們的面具,驗明正身,然后狠狠打擊,從真正的根源上讓網絡保持天空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