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后,中國科幻何以期待
5月23日晚,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清華科幻季。本次沙龍聚集了多位90年后科幻作家和科幻產業界人士,一同探討“大劉之后,《流浪地球》之后,中國科幻何以期待?”的話題。沙龍由華為閱讀、華為開發者聯盟主辦,青蜜科技旗下科幻島、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聯合主辦。
大劉之后,90后科幻新秀作家噴涌而出?
有人評價“劉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此話的另一面也讓人們關注,在大劉之后,有哪些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值得期待?在大劉之后,70后、80后、90后幾撥科幻作家的都有哪些特點?
沙龍現場,四位90年后青年科幻作者陸續登場,每人10分鐘演講,介紹個人創作經歷、作品創意和他們的科幻創作觀,并接受現場大學生科幻社團代表、科幻業內嘉賓們的提問。
在談及我國70后、80后、90后新生崛起的幾代青年科幻作家都發生了哪些“變異”?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清華科幻季執行主席林天強表示,回想年少時國內科幻幾乎是一片空白,同時近些年也見證了江波、郝景芳等清華大學新一代科幻作者的成長。由此,林天強先生介紹清華科幻季的用意,就是激發在校大學生和年輕人的想象力,讓中國科幻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微像文化CEO張譯文從公司旗下簽約作家來分析比較他們各自的創作風格和特點,“不同年齡段的作家確實有時代感的差異,不過作家個性化的差異其實更加明顯。”
知名科幻作家鄭軍也不認同70后、80后、90后這樣的劃分。他說,其實任何一個作家如果終身堅持創作,都可以區分出青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的創作特點。鄭軍說,可以比較分析鄭文光、葉永烈、王晉康等老一輩科幻作家前后期的作品就容易得出,“青年時期關注怎么寫,中老年后更關注寫什么,以作者出生的小時代來貼標簽,也許是一個偽問題”。
鄭軍告誡年輕作者們,創作是一條漫長且沒有捷徑的征程,無論如何不要半途而廢,且切忌急功近利,要歷久彌新,嫻熟的技藝加上豐富的人生閱歷,自然會產出高質量的作品。
影評人嚴蓬先生講述了在美國科幻大會上的見聞,參會者年齡參差不齊,但年輕來賓與年長來賓之間依舊能正常對話,不會有代溝,他強調科幻是一個老少皆宜的話題。中國科幻迷如今呈現了年輕化特點,然而這說明在科幻受眾方面,國內的科幻迷可能存在一個年齡斷層,國內的科幻迷更多的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則相對較少,這就使得科幻作品的市場覆蓋不夠全面,不過科幻影視作品可能也許可以避開這個問題,《流浪地球》的火爆就是證明。
《流浪地球》之后,中國科幻電影何以期待?
當前中國科幻似乎繞不過大劉,繞不過《流浪地球》。有學者都已經把中國科幻的時間線劃分為《流浪地球》之前和《流浪地球》之后。《流浪地球》票房火爆,讓大家普遍有了這樣的認識:從信心上,國產科幻片的偏見被打破了;從特效制作上,中國電影工業通過實戰檢驗了。從內容上,更多的作者涌現了。
主持人雷永青現場拋出問題,“大家原本對《三體》電影的重點期待落空之后,沒想到《流浪地球》馬上就填補了這個‘空’。然而,《流浪地球》到底是中國科幻‘爆發’的縮影,還是中國電影‘突發’的個例?”
五位嘉賓據此話題展開討論,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清華科幻季 助力科幻發展
清華科幻季依托清華大學產、學、研等力量與資源,致力于展示科幻領域內各類作品和創新成果,研究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前沿技術在科幻領域的應用,促進科幻成果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加快我國科幻人才培養和科幻新生力量的成長繁榮,挖掘科幻產業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我國科幻產業發展。科幻季主要包括科幻論壇、科幻作品大賽、科幻主題展覽、科幻主題話劇展演、科幻尋寶秀等系列活動,于每年清華大學校慶期間舉辦。
2019年4月24日下午,第一屆清華科幻季暨科幻論壇在清華大學偉倫樓召開,于大會上啟動了科幻作品大賽、科幻主題展覽、科幻主題話劇展演、科幻尋寶秀、中影大片制造總裁研討班與科幻IP高級研討班等活動,并聘請王晉康先生擔任科幻作品大賽評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