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其成為實際的領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團體 ——中國作協誕生記
1949年7月29日上午,新成立的全國文協在東總布胡同22號機關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茅盾主持會議。會議推選周文、馮乃超負責組織部;趙樹理、田間負責創作部,宗旨是在創作方面能幫助著作者的創作;馮雪峰負責研究部(后為鄭振鐸、周立波),研究中外文學及各種文章;艾青、鐘敬文、何其芳負責編輯部(后為艾青、靳以);吳伯蕭負責秘書處。設立顧問委員會,主任為茅盾、丁玲、柯仲平。
1950年7月,為加強對文學工作的領導,中央宣傳部決定:在全國文協成立黨組,由丁玲、馮雪峰、何其芳、劉白羽、周立波、嚴文井、陳企霞等同志組成,丁玲為組長,馮雪峰為副組長。1952年10月,丁玲因脊椎增生嚴重,到大連休養。1953年1月,文化部召開創作會議,周揚、林默涵、邵荃麟到會,醞釀把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改為中國作家協會。
1953年3月7日,全國文協黨組向中宣部報告,文協黨組根據中宣部指示的原則進行了改組。隨后,中宣部批復全國文協黨組由邵荃麟、馮雪峰、丁玲、沙汀、張天翼、田間、戈揚、袁水拍、陳企霞、陳白塵組成,由邵荃麟擔任書記。機關工作委員會由邵荃麟代替丁玲的工作。
1953年3月24日,全國文協第六次常委會通過《關于改組全國文協和加強領導文學創作的工作方案》,主要內容是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討論改組全國文協機構,使其成為實際的領導文學創作活動和文學批評的機構。
召開這次大會的背景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更熱烈地要求作家創造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崇高思想教育他們、鼓舞他們向社會主義前進,必須動員作家為這一莊嚴的任務而斗爭。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一是改組全國文協機構,使其成為實際的領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團體;二是根據改組全國文協新的精神,修改會章;三是做關于文學創作思想問題的報告,認真地進行一次關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學習。
5月28日晚8時,全國文協會員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茅盾、副主任委員丁玲等出席。會議通過了全國文協召開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代表大會的計劃,預定7月10日召開,會期以不超過10天為原則。
6月29日,全國文協決定會員代表大會延期至8月召開。7月20日上午,全國文協會員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擬暫定于8月下旬或9月初召開代表大會,確切日期待全國文聯代表大會日期確定后才能確定。
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將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更名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同期召開。會議期間,根據文代會大會主席團的建議,全國文協改組為中國作家協會。10月4日,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作家協會的章程,并選出了領導機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和主席團,勝利閉幕。
根據中國作家協會章程的規定,中國作家協會是以自己的創作活動和批評活動積極地參加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的中國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愿組織。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整個文學創作和批評的最高準則,也是指導和鼓舞作家、批評家前進的力量。
中國作家協會最高機構是全國作家代表大會,日常工作由理事會和主席團負責。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由88人組成。理事會主席茅盾,副主席周揚、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馮雪峰、邵荃麟7人,并組成主席團。下設秘書長、副秘書長各一人:秘書長為陳白塵,副秘書長為張僖。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根據工作的需要,在1954年前設立有下列各種機構:創作委員會,主任周揚,副主任邵荃麟、沙汀,下設小說散文組、電影組、戲劇組、詩歌組、兒童文學組、通俗文學組;普及工作部,部長老舍,副部長韋君宜,創辦了《文藝學習》期刊;古典文學部(古典文學研究委員會),部長鄭振鐸,副部長何其芳、聶紺弩、陳翔鶴;外國文學委員會(國際聯絡部),主任蕭三,副主任戈寶權;文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茅盾,委員鄭振鐸、許廣平、陳白塵等;文學講習所(前身為1950年12月27日成立的中央文學研究所),主任田間(后為吳伯簫),聘請丁玲、張天翼、田間、趙樹理、劉白羽分擔學員創作的輔導工作。
中國作家協會編輯出版下列各種刊物:《文藝報》,主編馮雪峰,發刊于1949年5月4日,9月25日正式創刊,作為全國文協主辦的機關報;《人民文學》,主編邵荃麟,副主編嚴文井,創刊于1949年10月25日;《譯文》,主編茅盾,創刊于1953年7月;《新觀察》,主編戈揚,創刊于1950年7月;《中國文學(英文版)》,主編茅盾,副主編沙汀、袁水拍、葉君健,創刊于1951年,1954年改為季刊。
1953年10月27日,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召開會議,宣布周揚為黨組書記、邵荃麟為副書記。
中國作家協會在上海、武漢、沈陽、重慶、西安、廣州設立有中國作家協會分會。
中國作家協會為正部級單位,成立時共有會員400余人,核定編制24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