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第七任出版人蘇珊娜·亨內維爾去世
《巴黎評論》雜志社的第七任出版人、供職30年之久的編輯蘇珊娜·亨內維爾(Susannah Hunnewell)于6月15日逝世于紐約家中,年僅52歲。作為《巴黎評論》的中文出版方,上海九久讀書人編輯部翻譯了美國《巴黎評論》方面刊發的悼文。蘇珊娜·亨內維爾(PHOTOGRAPH BY STEPHEN ANDREW HILTNER)
《巴黎評論》沉痛悼念我們的朋友、同事蘇珊娜·亨內維爾,她在雜志社發光發熱超過三十年,但是在六月十五日離開了我們,逝世于她在紐約的家中,享年52歲。
蘇珊娜·亨內維爾生于波士頓,童年大部分時光在巴黎度過。她曾就讀于哈佛大學,跟隨劇作家威廉·阿爾弗雷德(William Alfred)學習英語。她在《巴黎評論》的生涯始于1989年,當時她擔任了編輯助理。雜志的創始編輯喬治·普林普頓(George Plimpton)很快就發現了她早熟的文學才華、對國際文學的熱忱,還有極佳的職業道德。她最初的日子里從西班牙語翻譯了諾貝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訪談,編輯了尼科洛·圖奇(Niccolò Tucci)的小說,還幫助普林普頓編纂了《巴黎評論選編》(The Paris Review Anthology, 1990)和《作家書簡》(Writer’s Chapbook, 1989)。她早年的經歷中還有個美好的巧合:正是在她來到雜志社的第一個夏天,在東七十二大街上那間狹小的辦公室里,她第一次遇見了雜志社的副主編安東尼奧·韋斯(Antonio Weiss),二人于1993年結婚,之后育有三子。
蘇珊娜就這樣開始了她在雜志社的漫長生涯。2000年,她和她的家庭重新回到巴黎;2005年,她成為了雜志社駐巴黎的編輯。這段時間內,她完成了一系列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訪談,受訪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石黑一雄、“烏力波”文學工場創始人和詩人哈里·馬修斯(Harry Mathews)、法國的激進派和小說家米歇爾·維勒貝克、巴黎的非虛構小說家埃馬紐艾爾·卡雷爾,還有著名的翻譯界伉儷理查德·佩維爾(Richard Pevear)和拉麗莎·沃洛洪斯卡婭(Larissa Volokhonsky)。這些訪談的范圍極廣,同時又經過細心的編輯,完美地呈現出了這些作家的工作狀態。它們充分展現了蘇珊娜的智慧、勇氣、決斷力、求知欲,以及敏銳的編輯嗅覺。
埃馬紐艾爾·卡雷爾后來說:“《巴黎評論》發表的那些長篇作家訪談能夠如此知名,既因為它們的嚴肅性,也因為它們的自由性。但是直到我見到了蘇珊娜·亨內維爾,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嚴肅性,什么又是自由性。我們在一起待了兩天,我希望我們能待三、四、五天……她是我見過的最有趣、最機智、也最友好的人……(訪談)的結果在幾個月后再次讓我震驚和敬佩:她清楚地裁剪了文字,當然也改變了我的說法,但是我感覺當時發生的一切都還在那兒。在每一句里,我都能認出我自己的聲音。一個人必須具有天賦,不僅僅是作家的——必須還要有音樂家的天賦,才能創造這樣一篇訪談稿,而作為這篇稿件中的受訪對象,我感到這經歷十分難得。”
2015年,蘇珊娜回到了紐約,成為《巴黎評論》的第七任出版人。作為出版人的蘇珊娜是一位寬厚的同事和導師,是我們委員會和員工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她出了名地喜歡帶同事們去奧戴恩餐廳享用豐盛的午餐,在那兒她會用個人經歷和職業熱情這類問題考得新實習生們焦頭爛額,然后她還會仔細地記住這些細節,等著這些《巴黎評論》的新人們不斷成長。
去年十一月,在法國領事館舉行的一場尊貴的儀式中,為了表彰蘇珊娜在文學領域做出的貢獻,她被授予了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榮譽——她也為《喬治》雜志(George)、《美麗佳人》雜志(Marie Claire)和《紐約時報》工作,還是阿爾伯丁書店(Albertine Bookshop)的創始董事之一。她在大西洋兩岸都做出了一系列極有意義的努力,而這之中最持久、最能定義她文學生涯的還是她與《巴黎評論》的關系。這段緣分持續了三十年,她的智慧、愛心和偉大精神在《巴黎評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未來幾天內,我們還會發表一系列紀念蘇珊娜的內容。現在,讓我們記住,就在不久之前,她還把《巴黎評論》稱作是“我們的魔力世界”。她也是這個世界的建筑者,是熱情的、慷慨的分享者。我們將深切地緬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