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虛假的故事結局:過早結束、任意結束,以及封閉式的
【編者按】
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好萊塢資深故事寫作顧問,約翰·特魯比作家工作室創始人。先后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機構擔任故事寫作顧問和“劇本醫師”,“診斷”過的影視劇本超過1800部。特魯比的劇本寫作與類型創作課程廣受歡迎,學生包括作家、編劇、導演、制片人,諸多好萊塢賣座電影都出自他的學生之手,比如《西雅圖夜未眠》《星球大戰》《怪物史萊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盜》《X戰警》《王牌對王牌》《亞當斯一家》《美食總動員》……
《故事寫作大師班》一書是他30年故事創作與教學經驗的精華,本文摘自該書第十一章 《永不完結的故事》。
出色的故事長久流傳,這不是陳腔濫調或廢話。一個出色的故事在觀眾面前講完一遍后,仍持續對觀眾產生長久影響。它確實被反復不停地講述。是什么讓出色的故事維持永恒的生命力?
創作這樣一個永不完結的故事,并不是指創作出好得令人無法忘記的故事。只有在故事結構上應用特殊的技巧,你才能打造出永不完結的故事。在談論其中一些技巧前,我們先看看永不完結故事的反面,亦即具備虛假結局的故事,它折損了故事的生命和力量。虛假的結局主要有三種:過早結束的、任意結束的,以及封閉式的。
故事過早結束有很多種原因,其中一種是真實自我的揭露過早出現。主角一旦獲得了重大體悟,他在故事中的發展就會停止,其他一切也就會成為反高潮。另一種原因是主角太快追求到欲望,但你此時如果又創造新的欲望,那等于創造了另一個故事。結局過早出現的第三種原因,是主角的行動令人難以置信。換句話說,這種行動不是這個獨特的人的有機部分。一旦讓你的角色——特別是主角——采取令人難以置信的行動,情節就會顯得機械,你也就會在那一刻把觀眾從故事中踢出去,因為觀眾察覺到角色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你需要他這么做(機械),而不是因為他必須這么做(有機)。
所謂任意結束的結局,就是讓故事說結束就結束。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幾乎都是因為情節缺乏有機性。這樣的情節依循的不是某個個體的發展——無論那是一個主要角色,還是一個社會單位。如果沒有任何事物在發展,觀眾就不會意識到有些事情取得了成果,或實現了潛能。《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結局就是一個經典例子。馬克·吐溫以哈克為中心來發展故事,但由于采用了旅程式情節,將哈克帶進一個實實在在的角落——美國南方腹地——他不得不使用“天神解圍法”來結束故事,只是這個做法瞞不過讀者。
最常見的虛假結局是封閉式結局。主角達成目標,獲得簡單的真實自我揭露,處于新的平衡狀態,一切平靜無事。這三種結構元素,都令觀眾覺得故事已經完成,整個故事體系也已結束。不過這樣的結局不夠真實。欲望永不止息,平衡是暫時的。真實自我揭露絕不是這么簡單,也無法保證主角從這天開始會一直過著愜意的生活。因為一個出色的故事總是有生命的,結局和其他部分一樣,未必是確定不變的。
如何在讀者讀完故事的最后一句或觀眾看過故事的最后畫面后,仍讓故事保持呼吸、脈搏與生生不息的感覺?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回到我們開始的地方,亦即故事的基本特質——處于時間之中的結構。這是一個會發展的有機單位,即使觀眾已不再看這個故事,它還是必須持續發展。
故事一直是一個整體,它有機的結局可以在故事開頭就找到痕跡——一個出色的故事總會在結尾向觀眾傳遞這樣的信息:他們必須回到開頭,重新體會這個故事。故事是一個永不終止的循環——就像莫比烏斯環一樣——每一次的循環都是不一樣的,因為觀眾總會在當下的循環里重新思考已經發生過的事。
想創造永不完結的故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情節:讓故事以一項揭露來結束。使用這種技巧時,你先創造一個顯而易見的平衡,隨即再以另一個揭露來打破這個平衡。這項揭露就是逆轉,它讓觀眾重新思考帶領他們來到這一刻的所有角色和行動。如同偵探解讀相同的跡象時能看出不同的事實,觀眾在他們的思考中重新回到故事開頭,重洗同一疊撲克牌,形成新的組合。
我們可以在《第六感》中看到這種技巧的絕佳運用:觀眾發現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角色原來早在故事開頭就已死亡。在《非常嫌疑犯》中,這種技巧帶來更具震撼力的效果:懦弱的故事講述者走出警察局,在我們眼前變成他捏造出來的那個可怕對手基撒·索茲。
這種逆轉式揭露盡管令人震驚,但創造出來的永不完結的故事卻局限性最高。它只能為觀眾帶來一次循環。情節不是觀眾最初想象的,但一旦他們知道了,也就不會有更多驚奇。使用這種技巧時,你得到的與其說是一個永不完結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再次講述的故事。
有些作者或許會認為,情節如果太強,相較故事其他元素太占優勢,那么你就不可能創造出永不完結的故事。即使一個情節以重大逆轉結束,還是會讓觀眾覺得房子的所有門都關上了,鑰匙轉動著鎖上了,謎題也破解了,一切到此為止。
想寫出讓人一看再看且永遠會帶來不同感受的故事,不必扼殺情節,但必須善用故事本體的每一個系統。如果你寫出來的故事像一幅復雜的織錦,角色、情節、主題、象征、場景和對白錯綜交織在一起,觀眾重新講述故事再多次也無所謂。他們要重新思考那么多的故事元素以及變化無窮的組成方式,故事因而生生不息。以下只是其中幾項元素,只要善用這些元素,就能創造出無窮盡的故事織錦:
·主角未能滿足欲望,其他角色在故事結尾產生新的欲望。這可以避免故事結局變成封閉式的,并且讓觀眾明白欲望——即使是愚蠢或渺茫的欲望——是永遠不會止息的(“我有欲望,故我存在”)。
·賦予對手或某個次要角色一個令人驚奇的角色轉變。這種技巧能引領觀眾將這個角色當作真正的主角,從而重看一次故事。
·在故事世界的背景中安排大量細節,觀眾回頭重看故事時,背景變成了前景。
·為角色、道德論點、象征、情節和故事世界增添肌理,這樣一來,觀眾看過情節的驚奇和角色的轉變之后,這些部分會變得更有趣。
·在故事講述者和其他角色之間創造一種特殊關系,觀眾第一次看過情節之后,這種關系會變得不一樣。例如,運用一個不可靠的故事講述者,就是創造這種關系的方式之一。
·讓道德論點顯得模棱兩可,并且/或是在主角面對最終的道德抉擇時不讓觀眾知道他的決定。一旦故事超越簡單的善惡對立道德論點,觀眾就不得不重新評價主角、對手和所有次要角色,以確定什么才是正確的行動。不寫出最終的抉擇,就會迫使觀眾重新質疑主角的行動,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思索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