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作為社區文化中樞的遺址博物館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聚焦于博物館在社區中作為活躍參與者的新角色。不同于過去功能單一的機構,當今博物館正在重新定義自身,變得更具有交互性、靈活性、適應性和可移動性。現今扮演文化中樞角色的博物館,是創造力與知識相結合的場所,也是與觀眾共同創造、分享和互動的平臺。
為此,敦煌研究院特別策劃致敬“莫高精神”先進事跡展、“敦煌石窟藝術進校園”、“守護文化圣殿”文物保護知識專題展等八項特色活動,為公眾展現精美敦煌石窟藝術,讓公眾在活動中感知敦煌文化的魅力,為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貢獻力量。
1.關注觀眾需求:把游客當家人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來敦煌莫高窟。今天我們即將參觀8個有代表性的經典洞窟。我是您此次游程的講解員……”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會對那里的講解員留下深刻印象:身著具有敦煌壁畫服飾元素的工作制服,生動而富有內涵的講解,耐心周到的服務……
敦煌文化和敦煌藝術博大精深,講解員就是帶領觀眾走進精妙敦煌文化世界的一把鑰匙。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文物說話。”邊磊從事講解員工作十二年了,他將講解員比作“橋梁”,他們需要在不到兩個小時的講解中,帶領觀眾理解壁畫之美、感受敦煌文化之精。
莫高窟的講解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除了平時閱讀文獻資料的“必修功課”,講解員寧家禾還會在講解過程中從游客身上汲取“養分”。“有些游客會在參觀之前做大量功課,在參觀過程中提很多問題。”有時候她也會回答不上來,“工作結束后,立刻查資料或者請教研究院的老師,提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游客是我們的老師。”
面對形形色色的游客,講解員還需要“察言觀色”,因人施講。在講解過程中,寧家禾會時不時觀察游客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解內容。
“要提供與文化遺產價值相匹配的服務,讓游客的旅游體驗是超值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說,我們希望能夠為游客提供有溫度的服務,把每一位游客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提供服務。
打卡式、靜享式、深度體驗式……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游客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敦煌研究院提出結合旅游參觀的淡旺季,采用聯票和單票參觀模式,擴大游客選擇參觀內容的自主性,以便更好地滿足個性化的旅游服務需求。
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現在還設有寵物寄存處,為游客免費存放寵物。數字展示中心游客服務科副科長王麗介紹,寵物室里配置了衛生護墊,每天及時更換,以防止寵物間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
2.作為社區的文化中樞:讓歷史“活起來”
農歷四月初八是敦煌民間的重大傳統節日“浴佛節”。每年的這一天,莫高窟都對敦煌市民予以優惠,本地居民可憑有效身份證件購買5元的禮佛門票,憑票參觀莫高窟第96大佛殿、第148窟臥佛殿、第138窟娘娘殿3個洞窟。
在莫高窟的工作人員中,很大一部分是敦煌本地人。“我們從小就對莫高窟有種特殊的情感,在敦煌文化的熏陶中長大,在工作選擇的時候,自然而然就來了莫高窟工作,弘揚敦煌文化是融在敦煌人骨血里的。”寧家禾告訴記者。
為了弘揚傳承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藝術,敦煌研究院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藝術展覽、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等活動,主動讓敦煌文化遺產走進民眾生活。
“在旅游淡季我們還主動組織敦煌市民到數字展示中心,免費觀看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加深他們對敦煌藝術的理解和熱愛。”王麗告訴記者。
讓敦煌走向世界,讓世界走近敦煌。隨著民眾對敦煌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敦煌研究院主動讓莫高窟具有代表性的原大原狀復制洞窟和壁畫、彩塑精品走出敦煌、走出甘肅、走出國門,讓無法親赴莫高窟的公眾在家門口就能了解敦煌文化,讓莫高窟文化遺產“活”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再遙遠。
3.傳統與未來:探索傳承新方式
“能在敦煌工作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這是敦煌研究院員工的共同感受。
“一段時間不進石窟,就心慌得不行。”53歲的丁淑芳是莫高窟目前年齡最大的講解員,她覺得莫高窟讓她有一種歸屬感。
“坐在去莫高窟的通勤車上,有時候閉著眼睛,也能大概知道車走到哪兒了。”今年是鐘浩在莫高窟工作的第7個年頭,他認為莫高窟有種特殊的氣質。
從常書鴻開始的幾代敦煌研究者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于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也是屬于莫高窟的特殊氣質。莫高窟的未來離不開像老一輩莫高窟人一樣踐行“莫高精神”守護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班人。
為了平衡莫高窟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30年前,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如今“數字敦煌”項目已實現了壁畫的數字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后上線,并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在更廣范圍里促進了敦煌文化藝術傳播和交流。
敦煌研究院發起“敦煌文化守望者”項目讓敦煌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該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招募并組織志愿者,參與莫高窟的各項保護與傳承工作,從而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創新。一期項目成員、藝術脫口秀演員羅依爾在敦煌歸來后的一年間,在全國各地舉辦了12期不同主題、60余場敦煌藝術脫口秀,將敦煌藝術以更幽默風趣的形式呈現給大眾;一期項目成員、物聯設備及解決方案專家趙宇,在2018年底再赴敦煌,為莫高窟安裝了一套顆粒物檢測傳感器設備。設備可進行顆粒物的實時監控、并提高動態采樣率,為可能遭遇的沙塵暴天氣做更及時的響應。
為了讓敦煌文化與現代更好的結合,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發起“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該計劃中的“敦煌詩巾”一經上線廣受好評,用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自由組合取材自敦煌石窟藻井和壁畫的圖案,DIY屬于自己的絲巾。
作為遺址博物館,莫高窟在收藏、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承擔起了更多為傳統文化創造新意義的任務,不斷探索著敦煌文化的新意義、新價值,并賦予其新的生機,讓敦煌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