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西紅柿《吞噬星空》:從好故事到好文學,還需要多久?
幾乎所有的文學理論、文學評論、文學史和文學創作教程都強調人物塑造對于敘事類文學創作的重要性,這甚至延展到了影視創作、歌詞創作及其他創意寫作范疇。特別是在小說(尤其通俗小說、網絡小說)這一文學體裁中,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故事的核心看點,是情節的第一順位的助推要素,是整個作品的靈魂,這也是中華通俗小說古已有之的特征。
通俗小說的文脈在大陸當代文學史中被邊緣化,事實上已很多年。比較晚近的當代文學思潮自20世紀80年代重構,重點在于得西方神髓的先鋒文學。大眾的通俗的小說得益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媒介革命,更闊大地說,得益于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消費,這條文脈今天由網絡(類型)小說近乎完美地承接延續下來,自1998年左右迎來了一輪接一輪的市場爆發,成為當代華語文學最重要的文學力量之一。
我吃西紅柿(以下簡稱“番茄”)的玄幻+科幻小說《吞噬星空》是受眾最廣的網絡小說作品之一、“YY文”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也是“網文出海”背景下最受國外讀者歡迎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之一,在本質上也是將故事、情節搭建在以寫人為基礎的通俗文學,它對人物的塑造可謂十分有趣。番茄用占絕對比重的大量筆墨塑造主人公羅峰,而其他配角無一例外都是簡寫的;他試圖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由平凡走向不凡的普通人,然而事實上讀者從一開始就能意識到這樣的主人公絲毫不簡單、從未簡單過……番茄的人物塑造中既有對傳統創作手法的延續和發揚,也有大量頗具開創性的典型方法(這一典型塑造不僅值得作為文學問題來辨析,更因為它聯結著時代大眾的社會心理,值得以一種跨學科的視野分析何以這樣的網絡小說會熱,這樣的小說人物會被人喜歡)。我們倒可以擱置對這種人物塑造法的優劣判別,先由此研究其時代成因、趨勢和民族民眾心理。客觀上講,它已經成為網絡時代有傳播力的字節,烙刻在網絡世界的信號中了。
在起點中文網海外版上,《吞噬星空》的評論數多達420條,和國內讀者不同的是,國外讀者的評論至少在內容上看都非常走心。看得出來,其實羅峰的升級模式并沒有內在的邏輯和科學道理,完全就是番茄的生造,但他們不但不介意這種無休無止又循環往復的升級,似乎反倒為此而欣賞番茄的創造力。但就文學的評價而言,這種被讀者所承認的創造力并非完全成立,當人物的選擇失去了成長的糾結與困惑,而以一種游戲感十足的進階成為人生之路的修行,便顯得痛快有余而丟失了生而為人的缺憾美。
這是“YY文”需求在讀者和評論家的一道分野。在國內公認的網絡文學元年1998年,文學評論家會毫無疑問指出這種寫法的落后和無趣。時至今日,有學識的文學評論家應該還是會這么做的,他們不會因為網絡文學在市場上的崛起就鼓吹網絡小說在文學上的優質,他們中的一部分一定同時開始關注這個已經是無法依靠文學單一學科力量就能解決的問題了。簡單來說,也許網絡小說和純文學的區別在于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是寫給讀者看的,而純文學則是寫給作者自己的。這是否意味著網絡文學從創作初始階段就受到了讀者的影響,總體上是一種“就下”——也就是胡適在評價晚清小說時所說的受“淺人社會”影響的創作?它是否還具有其他的影響要素?它又是否因此就能對文學創作的基本準則置之不理呢?事實上,這部分熱心網絡文學的評論家所做的和想要完成的工作,并不主要是讓大家看到網絡文學在文學上能夠達到何等的高度,而是提示著,中華文脈的延續應當有多樣的可能性,而文學研究也需要打破學科的邊界——就像玄幻小說的世界觀設定敢于打破武俠世界的現實地理邊界那樣,走向更豐富與龐雜的宇宙,從而將一個“未來”的人類社會背景提供給文學創作者。在這個意義上,也許番茄的《吞噬星空》仍然算不上是一部“經典”的文學著作,但它理應成為一部網文坐標中“經典”的代表作品。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一位創作5本熱門小說的大神級網絡作家,我吃西紅柿沒有想過要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學修養嗎?如果有想過,為什么又放棄了呢?這一切的原因大多仍然來自于讀者的需求,尤其是群體龐大的玄幻類型讀者群,他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熱衷于通過簡單粗暴的個人英雄主義,實現生活中難以達成的愿望與幻想。
當然,任何選擇都有利弊都有緣故。一些領會到這中間分別和分歧的網絡作家,也有開始智慧地加以融合,試圖走通第三條路的。比如2017年憑借《男兒行》奪得第二屆“網絡文學雙年獎”金獎的歷史類型作家酒徒,憑借《雪中悍刀行》獲得首屆“網絡文學雙年獎”銀獎的玄幻類型網絡作家烽火戲諸侯,憑借《云中卷》獲得第二屆“網絡文學雙年獎”銀獎、首屆梁羽生文學獎武俠類大獎的武俠類型的新人雨樓清歌等。他們的堅持至少證明了網絡文學的另一條重要的發展道路,那就是走經典化道路。
總的來講,由于網絡文學在20年間的發生、發展,啟迪我們重新發現與思考文學——特別是新時代文學——究竟存在于怎樣的“場域”、力量與結構性之中。我們曾在面對“媒介”和“文學”這對概念接壤的現場提出過“影響網絡文學的四種基本力量”:讀者(受眾、粉絲、用戶)、產業與資本、國家政策(意識形態)、文學知識精英,認為只有在這四者的合力矩陣作用場中才能理解好過去一段時長內的網絡文學,也能介入(干預)未來的更大意義上的網絡文學發展,從而重新定位網絡文學(類型文學)在文學坐標體系中的位置,形成符合新時代的一整套文學評價體系。
在此背景中,網絡文學經典化描述將比目前遠為精準。而經典化,也同樣是網絡作家們的自覺追求。我們期待著網絡文學步入經典化的殿堂,期待著好的故事能化為好的文學,也期待著它能永葆今天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