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事業應努力回答時代之問
《求是》雜志2019年第8期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全國政協會議文藝社科界別聯組會議時的講話全文。講話提出了新時代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總體要求,闡述了“四個堅持”的重要思想,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重溫講話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文藝思想,我們應該在面向中國實踐中回答時代課題,勇于承擔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以實踐自覺和文化自覺為新時代文藝事業貢獻力量。
以問題意識引領文藝與時代同步伐
縱觀講話全文,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問題導向性,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收獲,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本土化的最新成果,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要解釋現實的社會問題,開什么處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脈,中國身體怎么樣,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藥來治,對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號脈都號不清楚,那治什么病?”從中不難看出,這些重要論述既充滿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憂患意識和擔當情懷,又敢于直面文藝領域中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這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的重要邏輯起點。
事實上,我們無法回避當下文藝創作、文藝消費,以及文藝批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譬如,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認識錯誤、思想混亂、信仰缺失的問題,也有創作中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只有敢于面對這些突出問題,善于開出對癥下藥的藥方,我們才能真正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呼喚新的思想解決現實困境。由此可見,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召喚我們必須與時代同步伐,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事業不能袖手旁觀和無所作為,因為文藝是民族發展和民族復興的一支重要力量。鑒于此,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記錄和書寫新時代,勇于回答時代之問,善于反映人民愿望,就需要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真正匹配新時代。今天學習講話精神的落腳點是為了指導實踐和促進文藝發展,如何將文藝思想與當代文藝實踐問題進行精準有效對接,如何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強化本土社會變革經驗的闡釋性,增強文藝講述中國故事的吸引力,以及建構中國文藝話語的精神品格,都是新時代文藝與時代同步伐中繞不開的重大課題。
以人民為中心堅守文藝創作的根本立場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核心內涵和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重申了這一觀點,在他看來“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見,為人民創作、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應是一切文藝工作者的根本任務,人民性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本質特征,是對新時代我國文藝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和具體性,應該說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端,有效拓展了文藝的創作論、方法論、接受論,可以說,這一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以文藝人民性建構社會主義文藝的新問題,創造性地指明了新時代文藝的正確實踐方向,創造性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
具體到實際創作中,首先,文藝工作者應該對人民有敬畏之心。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主要衣食父母,是社會歷史生活的重要創造者和劇中人,也是文藝創作的主要表現對象和反映對象,可以說,文藝家離開了人民,也就遠離了生活的源頭和重心。其次,文藝工作者應該多傾聽人民的呼聲。人民的呼聲其實就是時代的心聲,人民的訴求就是時代的鼓點,文藝家“聞聲而動”或“聞風而動”,往往是創作大作品的先決條件。只要這樣,才能把文藝作品寫在人民心上,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面,把成果寫進社會歷史深處。再次,文藝工作者要善于挖掘人民中蘊含的力量。能否借助作品激發出人民的創造性力量,能否發掘人民群眾中的美好人性和道德力量,能否消除積聚在人民中間的負能量并給予希望和理想,這應該是檢驗文藝家稱職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評判文藝作品優劣的一道重要分水嶺。總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應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將人民對高質量文藝作品的需求,作為文藝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為誰創作和為誰服務的實踐立場。
以精品奉獻人民才能用明德引領風尚
古往今來,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創作精品的基本遵循。從講話精神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發現生活和認識生活,賦予文藝創作方式、創作態度、創作審美新特質,從而將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融為一體,在知行合一中承擔和踐行文藝責任。為此,文藝家應有介入社會歷史重大現場的實踐擔當,傳承“文以載道”的文藝大傳統,重視文藝為時代畫像的作用、文藝為時代立傳的功能,以及文藝為時代明德的責任,強化藝術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從而發揮藝術對社會變革的塑造性和引領性作用,文藝才能做好新時代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建構者。
歷史地看去,“文以明德”的傳統源遠流長,其文藝觀蘊含著深刻的民族精神,既體現了歷史傳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又彰顯了自覺能動性和開放性,文化自信程度決定文藝創作高度,強調中華性立場和民族性審美風范,賦予了文化自覺和守正創新新內涵。用明德引領風尚是優質作品的普遍追求,優秀文藝作品善于解剖社會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具有立場堅定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坐標,同時充滿了熱愛生活和擁抱時代的人性溫度。優秀的文藝家總能夠在身體力行中明大德、行大道、扛大旗,以高遠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懷為時代做表率。新時代的文藝創作應當弘揚“文以明德”的優良傳統,既可以為中國文藝思想的發展固本強基,又將傳統文化思想匯入新時代文化陣地。努力用明德引領社會風尚,用精品弘揚社會正氣,用新文化建構新道德、新風尚和新思想。文藝家應該秉持高尚的操守和藝德,努力創作出有筋骨力度、人性溫度的好作品,為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貢獻力量,為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提供文藝的良方,勇于直面“時代之痛”,善于回答“時代之問”,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四個堅持”是新時代文藝實踐的指路明燈,只有精準把握和闡釋其核心內涵,我們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自覺,從而把準社會主義文藝的前進方向,找準文藝繁榮和民族復興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