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文藝社科工作者的“四個堅持”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事業、哲學社會科學事業。2014年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界“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提出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重要指示。
中央文史研究館作為黨和政府為團結和安排老年知識分子而設立的、具有統戰性和榮譽性的文史研究機構,組織館員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眾多業界名流進行了熱烈研討。本刊于今日起,將刊登部分發言,聆聽文藝工作者的心得體會、精彩闡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這“四個堅持”,意義重大。
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文藝與社會科學涉獵的范圍極廣,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虛實真幻,都可能成為文藝社科活動的對象與題材。但這一切對象與題材,都離不開今天的中國,現代的世界。我們不是為傳統而傳統,為開放而開放,不是舍本逐末,不是拷貝往昔,也不是照搬西方。我們要構建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實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的本土化與人民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我們的任務是繼承弘揚祖宗,是汲取消化世界,更是締造21世紀的中華文化振興與中華文藝社科經典。我們的著眼點,是世界,是中國的今天與明天。與時代同步,就是強調當代性與創新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如老子所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如孟子所說,“民為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的文藝與社科創造,只能從人民的命運,人民的好惡,人民的疾苦與人民的愿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從獎項、從個人名利出發。我們要以人民的利益與追求,人民的精神需要與面臨的各種問題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回應與研究,應有的勾畫與鐫刻來衡量我們的文藝社科成果。我們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也包含了提高與引領人民、優化世道人心、優化精神品質、優化益智審美,這樣一個提高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全面素質的艱苦宏大的歷史使命。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人民性與本土性。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這說明了我們的文藝社科事業的建設性與進步性,豐富性與深刻性,實踐性與高端性,深厚積淀性與求新求變的創造性。我們的人民性不是市場導向,不是利潤導向,不是民粹導向,不是迎合取巧,而是文化品質導向,思想與藝術導向,精神價值導向,智慧成果導向。這尤其體現了一種文藝社科事業上的務實精神,說一千道一萬,人民需要的是精品,是真正精彩的,能夠比肩中華歷史高度與世界文化成果的詩歌、小說、戲劇、電影、理論進展、歷史回顧、發現發明,是能夠經得起人民的檢驗與歷史的淘洗的當代經典。精品,就是經典性與高峰性。
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就是堅持文藝與社科的教化作用,提升作用,堅持明德、親民、至善的一致性與遞進性。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性與包容性。在文藝社科的作品中,我們對于社會現實的正視,不是停留在認識與臧否世界上,更是要推進到優化與改進世界上,不是停留在洞見與感嘆生活上,更是要推進到生活與價值的靠攏上,推進到歷史行為歷史活動的價值驅動上。明德是現實,也是理想;是生活,也是愿望;明德引領是提綱絜領,也是日常踐行。要明德引領,首先是文藝與社科工作者自身需要明德化,需要豐富與充實、發展、開拓塑造自身的高大上同時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世界。明德引領,就是教化性與理想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們更要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作者:王蒙,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