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的重向死的生
或許是因為年輕時有過在撒哈拉沙漠瀕臨死亡的經歷,所以,在法國作家埃里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的作品中,生與死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的主角,是骨髓移植失敗后即將走向生命盡頭的十歲小男孩小奧斯卡,而在《諾亞的孩子》里,身處戰火之中的猶太小男孩約瑟夫,被修改了名字、年齡以及信仰,只為了在亂世中求得一席容身之地。
如果僅僅停留于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這畢竟是多么充滿戲劇性的題材,垂暮老人為臨終少年點燃精神之光,戰爭歲月里仍有人性的微光穿透黑暗,這些元素足以演繹無數賺人熱淚的傳奇——那么,施米特就不會是那個連獲龔古爾文學獎、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三項莫里哀戲劇大獎的傳奇國民作家了。畢竟,在法國,他的作品與莫里哀、雨果、伏爾泰的作品一并列入法國教育經典榜單前十,《奧斯卡與玫瑰奶奶》更是被讀者與《圣經》《小王子》一同列入“改變一生的書籍”的榜單。所以,《諾亞的孩子》里,小男孩約瑟夫在輾轉流離中被拯救只是一個層面。戰爭結束,父母找到離散的骨肉抱頭痛哭,從集中營中幸存下來的人們固執且偏執地吃著盤中的食物,是一個側影。藏在這些亂世百相背后的,還有另一個從語言、文字和信仰出發的身份認同問題。約瑟夫從試圖改變自己的信仰到最終接受自己的民族身份,作為孩子們庇護者的牧師收藏猶太人的典籍和文字。從戰亂到和平,從二戰中的猶太人到始終存在的被迫害的少數人群,幫助人類留存火種的諾亞方舟,始終存在。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則更能體現施米特“會講故事的哲學家”這一稱號的特點。十歲奧斯卡的生命在本該最燦爛的季節戛然而止,他還沒有經歷過青年、中年、老年,沒有體驗過甜蜜、背叛、倦怠,即使最苦澀的五味陳雜,他也已沒有機會體驗。但玫瑰奶奶“神奇十二天”的建議——將生命最后的每一天都當成是人生中的十年——讓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天感受了此生已無法經歷的20歲、30歲、40歲,直到120歲。在作者輕盈與詩意的書寫中,無論是進入生命倒計時的十歲男孩,還是八十多歲還穿著粉色裙衫的醫院義工玫瑰奶奶,都在一望無際的死亡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高貴與從容。
“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禮物。開始我們往往高估了這封禮物,以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又低估它,認為它腐爛,轉瞬即逝,想把它拋棄。最后人們才明白,其實這不是一份真正的禮物,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們就試著配得上這個生命。”
所有人,都應該試著去配得上這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