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老屋》:石庫門背后的城市記憶
作品簡介:
文學的根是現實。網絡文學是當下這個時代重要的一種文學體裁,以網絡為載體,傳達作者對于現實的關注?!肚锟衔荨肪褪沁@種關注在作品中的一種體現?!肚锟衔荨窂幕春V新妨旨以诒臼兰o初的一次動遷入手,將對歷史的回顧和時代的變遷融入到一家四代人的生活與回憶中去。在娓娓道來的家族史般的述說中,摻雜著屬于中國、屬于上海的歷史印記,而這一切,都以林家及其周邊二十四戶的動遷為紐帶,將其與市民生活緊緊相連,成就了一部具有現實主義情懷的優秀作品。該作品曾獲得首屆上海市新聞出版總局現實主義大賽優勝獎。
作者簡介:
乃越,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簽約作家。代表作《夢東方》三部曲,包括《秋葵老屋》、《蘇河灣的石庫門》、《夢東方》。在一眾網絡作家中,乃越以細膩的情感描寫著稱,在家長里短中逐步展開戲劇化的情感沖突。
文本評析:
一、以文字記錄變遷的創作自覺。
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保持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生活,使自己的文學創作和作品具有社會意識、現實意識,都是一個作家必須具有的社會義務和責任擔當。在網絡文學領域,現實主義的體現很多都和玄幻等幻想題材相關,作家通過人物構建和觀點表達傳遞出現實主義精神。不過,這其中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是作家的主動表達又有多少是作家在寫作時不自覺流露的時代印記。
但是在《秋葵老屋》這一作品中,讀者能夠很容易就感受到作家主動向現實主義靠攏的傾向。小說的切入點是淮海中路老屋改造動遷。上海淮海中路始建于1901年,初名寶昌路,后改名霞飛路,是上海法租界的主干道。自建成起,這里就是上海十里洋場的核心區域,被稱為東方的香榭麗舍。在上海這個中國近代史的中心城市,淮海中路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也是中國百年滄桑變化的親歷者?!肚锟衔荨穼⒍皇兰o初上海市政府對淮海中路的現代化改造作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以林家幾代人在上海的起起伏伏我線索,將淮海中路的歷史轉化為市民的人生百態,在完成人物塑造的同時,也緩緩展開了一卷從抗戰到改革開放至今的歷史圖景。
對比《秋葵老屋》與其他網絡文學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秋葵老屋》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在有意識的用自己的筆進行歷史記錄。縱觀文學史,一個成熟的文學體系,往往包含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個方向的創作。在大多數網絡作家選擇幻想題材的浪漫主義創作時,《秋葵老屋》等一批現實主義題材相繼出現,這表明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正在逐漸跳出原本的舒適區,慢慢地被更廣闊的人群接受。
二、以意象傳遞深情的文學手法
使用意象來象征概念,以此進行豐富的情感表達,這是一種常見的文學手法。在《秋葵老屋》中,林家各成員之間的日?;雍突貞浾紦撕艽蟮钠?。為了在這種看似平淡的描寫中完成豐富的情感表達,作者選用了某些特殊意象作為標志物反復出現,并通過情節設置為其賦予了厚重的情感寄托。
在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其實就是書名中點出的兩個名詞:秋葵、老屋。秋葵是書中人物的名字,也是和林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在開篇第一章,作者就已經明確點出:“秋葵代表思念?!彼寄钍且环N很玄妙的情感,或者說是一種行為。在這種情緒上的行為背后,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互相牽掛和難舍難分。同時也包含了不得不離家遠行的無奈。林家第一代,背井離鄉來到上海,秋葵代表的是對老家的思念;林家第二代,戰火連天中遠赴重洋外出留學,秋葵代表的是對家國安危的掛念;林家第三代,在和平年代離家萬里求知,秋葵代表的是游子對家人的依戀。一代又一代人,秋葵代表的思念是無論時局如何變化,無論風起云涌,林家一直互幫互助,在親情維系下的互相牽掛。在秋葵的背后,是作者始終相信,人類之間最真摯的情感絕不會變質的美好愿望。所以說,秋葵是思念,也是親情。
老屋則是另一個貫穿始終的意象。首先,故事就是由老屋的動遷引出的,圍繞著老屋的動遷,拆遷與補償、家庭和居所、父母和子女、姊妹和戀人,多種情感的沖突就逐漸爆發出來,隱藏在現在一家人背后的百年歷史也暴露出來。而這些所有的沖突,過去與現在的人和觀念的碰撞交融,林家一家人的聚散合離,都和這間靜靜佇立的老屋緊密相連。老屋是一家人在上海的居所,也是林家這個家庭在大地上的具象。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屋不僅僅是一間房子,更是見證了林家四代人傳承的特殊家庭成員。
當秋葵和老屋這兩個意象交織,配合老屋動遷的小說背景,《秋葵老屋》自然而然的就將對家人之間的思念之情與老屋承載的歷史記憶合二為一,厚重的歷史氣息和動遷沖突下的戲劇情節達到了一體交融。在動遷中發生的一幕幕社會矛盾和人性關懷交織的畫面,也和這些形象可感的意象一起,在讀者面前直觀的展現出來。配合上世紀之交的特殊時間節點,原本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便轉化為對家庭歷史回憶的懷念與不舍,和上海這個特殊的城市的發展史結合在一起,又拓展為一種更加泛化的懷念。當讀者——尤其是上海本地的讀者閱讀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林家一家人之間的羈絆,還有作為一名上海市民對腳下這座城市承載的歷史回憶的羈絆。城市從來不是冰冷的,行走在城市中的市井小民、追逐城市夢想的新市民,散落的老屋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共同構成了上海這一活生生的巨獸,在東海畔呼吸吐納,慢慢成長。而佇立在淮海中路的這間秋葵味道的老屋,正是上海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
三、以老屋為媒介的傳承精神
上文中說道,老屋在《秋葵老屋》這部作品中是將林家一家人的經歷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交織起來的重要意象。如果再細致一點來分析,就會發現老屋即使在林家的歷史這一限定的范圍中也有著豐富的含義。開篇是林家現在的當家人林友蘭在老屋中回憶家族的歷史。當年林友蘭的祖父林升泰從江西老家來到上海,便扎根在石庫門之后,也是從那時候起,林家的故事就和上海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經過幾代人的變遷,石庫門老屋不僅僅是一家人的居所,更是林家幾代人變遷交替的見證。林家自林友蘭的祖父以來,到故事發生時林友蘭的子女,幾代人雖然顛簸起伏,但是都一直堅守溫柔善良的品格。林家的家風世代傳承下來,石庫門房子也世代傳承下來,在不斷的浸潤下,石庫門房子已經超越了居所的概念,成為了林家與人為善家風的象征。這便是老屋背后的精神傳承。
因此,可以將世紀之交的老屋動遷看做是傳統家風在時代沖擊下的傳承危機。經歷了從抗戰到改革開放廣闊時間的老屋在新時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不得不面臨動遷的命運,而舊的家風也在這一過程中打碎重組。然而就像老屋最核心的部分永遠是居住其中的人一樣,雖然在動遷過程中,林家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矛盾和爭吵,圍繞拆遷、房價等問題出現了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心理焦慮,但是其家族傳承精神中如“秋葵”一般的溫柔內核卻沒有改變。也許這就是作家想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縱使時代變遷,親情的內核永遠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同在,永遠在人們的心中留存。
《秋葵老屋》全書不過二十多萬字,在網絡文學中算是十分短小的篇幅了。在這二十萬字中,作家以溫柔細膩的筆法將林家四代人的情感變化和時代發展通過老屋動遷這一事件鋪陳開來,將具有傳統文化內核的家庭傳承和現代生活中繞不開的“房子”、“生活”等話題結合起來,講述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一篇親情故事。在玄幻等幻想題材占據主流的網絡文學大軍中,為讀者開辟了一塊充滿人文情懷的現實主義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