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國家寶藏展:講述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故事
觀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阿富汗國家寶藏展上展出的“赫爾墨斯方形石柱”。新華社發
阿伊哈努姆遺址出土的面具型噴水口造型源自古希臘喜劇演出的假面具。本報記者 吳瀟怡攝/光明圖片
“‘器服物佩’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關鍵,也是考古的切入點?!?月19日11時,清華藝術博物館志愿講解員雷雪飛在展廳入口處為觀眾們解讀展覽主題。這是“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中每天都在上演的一幕。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寶,從2019年4月18日起至6月23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展覽的主題“器服物佩好無疆”取自中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展出珍寶按四個出土地點劃分單元,分別展示了阿富汗在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入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四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化遺產。
從“器”“服”“物”“佩”四種類型的阿富汗珍寶中,參觀者可以看到亞洲各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交流與融合,看到這里如何逐漸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會的十字路口。
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是塞琉古王朝建立的一座城池,展覽中這個古城出土的珍寶有非常明顯的希臘化特征——“神廟、競技場、神話人物、劇院”,雷雪飛用幾個名詞向觀眾解釋了希臘化城市的重要標志。在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的復原圖中,可以清晰看到這些元素。從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希臘化文物十分豐富,包括希臘人物和神像雕刻、太陽神阿波羅神像、鎏金銀盤、大夏和印度古錢,甚至還有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希臘哲學手稿。
“在看展覽介紹的時候,我對這批文物的造型、形制、色彩都比較感興趣?!鼻迦A建筑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王雨桐,在觀展前就已經做了一些功課,但還是為這批珍寶的豐富感到震撼:“來之前確實對阿富汗知之甚少,沒有想到希臘文化在阿富汗的珍寶里有這么多體現,更沒想到還能看到這么多中國文化的元素?!?/p>
正如王雨桐所觀察到的那樣,從展出的不少文物中都能看出華夏文明與亞洲各大古文明以及歐洲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展覽第三單元的主題蒂拉丘地遺址由6個墓葬組成,其中3號墓出土文物中有來自羅馬的金幣、古安息國的銀幣、中國西漢時期的銅鏡等非阿富汗地區的物品。“這個‘金鞋墊’為靴底飾,是墓主過世后貼在墓主腳底下的。”雷雪飛指著3號墓出土的展示文物向觀眾介紹說,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出土的銀質靴底飾和甘肅天水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出土的文物均與其類似,而在俄羅斯阿爾泰地區和韓國慶州地區也有類似物品出土。
在蒂拉丘地4號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對金色條狀的豹紋扣飾。豹紋中豹子的上半身栩栩如生,而下半身卻隱在云霧中?!斑@種下半身隱于云霧中的意象,在那個時期的西方和阿富汗地區都是沒有的,只在中國的江蘇地區出現過?!睋籽╋w介紹,在江蘇揚州西漢墓出土的漆器中有云氣化的豹紋圖像,而在江蘇儀征煙袋山漢墓出土的云龍紋漆笥蓋線描圖則有云氣化的龍紋圖像。在蒂拉丘地4號墓還出土了一枚充滿中國元素的靴扣。靴扣上的圖案為一個梳著發髻的人物,其背后則是一棵竹子?!霸诎⒏缓沟貐^,人們很少梳發髻,而在靴扣背面,其紋路是通過‘失蠟—失織’工藝做出來的,這種工藝只有中國才有?!崩籽╋w說。
“展覽里最吸引我的就是這些中國元素。”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市民王啟榮說,觀看展覽,他對亞洲各文明之間的交流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據記者了解,為了避免這批珍貴的文物流失、被毀,自2006年10月起,法國、意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20多家博物館先后巡回展出了這批珍寶。2017年3月,這批珍寶開始在中國巡展,持續至今已有兩年多,在清華展出后,展品還將按計劃繼續前往南京展覽。盡管因為戰亂,出土這些珍寶的阿伊哈努姆遺址地表遺存已幾乎消失殆盡,貝格拉姆古城也已毀于一旦,然而,守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決心,超越了民族和文明的差異,將各國致力于文博、文保工作的人們連接在一起。這些珍寶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觀展,近距離了解這段古今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史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