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民族記憶的書寫與自我族性的現代性塑造
通常關注民族文學主要是著眼于書面文學的層面,而作家的民族身份有時會成為一個顯目的標識,這對一般受眾的閱讀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對那些目標讀者或是文學研究者來說,作家的民族身份卻可能是選擇閱讀,并據此切入和闡釋作品的前因,是研究的選項和目標。顯而易見,在漫長的歷史綿延中,不同民族會因血脈中的遺傳因子而形成自己特殊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傾向,以及沉淀在民族心理上的集體潛意識,而這些構成了決定民族群體行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以及與生俱來的民族歸屬感,并且將帶有民族群體色彩的文化特質,在民俗、宗教、語言、倫理、生產和生活方式中保留并傳承下來,進而成為整個民族繁衍生長的內驅力。這種發展驅力中由久遠沉積的民族的原生文化所生成的文化動力,將會顯性或隱性地影響到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主體性的構成,決定著他們的創作行為與文學文本的生成特點,以及在作品書寫中所本能地顯現出的族性特征。而各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文化會成為作家創作個體的生命精神原鄉,會賦予他們充沛、豐盈的創作底氣,也會源源不斷地為他們提供新的創作能量。
大量充分的創作實績業已做出印證,少數民族作家在題材選擇、主題表達、環境描摹和人物選擇,以及在歷史價值觀的主導傾向上,都會表現出與自我族性產生向心力的認同感和特殊的觀照維度。所以他們有關文學的回憶和想象,往往與自己所屬的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現實境遇相關連,會從自己民族的民間神話、歷史傳說中汲取養分。在文學表達上也會著意地去凸顯自己民族的個性特征和文化傳統,甚至在敘事結構和語言表現方式上都明顯地帶有自身民族傳統的口傳文學的一些敘事特點,諸如采用民族古歌的敘事結構,或是擅長用大自然中動物與植物進行比興的語言特點,藉此區分出鮮明的族群疆界。這種存在族性差異的文學表達,也營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學話題。
如題旨所示,我的話題涉及到兩個方面,也就是在民族文學寫作中如何去審視和探究“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問題。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少數民族作家對民族歷史與記憶的書寫,對塑造和建構本民族的歷史與民族主體形象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體現了從社會與文學雙重層面去尋找與認同民族歷史與傳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一直處在社會邊緣的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忽視或是被遮蔽,所以通過這種文學書寫,一是可以重尋和廓清歷史,在整理、記錄和辨識中梳理自己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尋回幾乎被遺忘的祖先的歷史身影,這體現了其社會學、民族學上的價值與意義。二是通過寫作可以從古老的民族神話和口傳民間文學中去尋覓自己民族的文學傳統,繼而在當下的社會與文學語境中得以續接和發揚光大。
實際上在現實中,幾乎是每一位少數民族作家,都會主動地肩負起一種特殊的使命,雖然他們基本上已不是用民族母語來表達,但生命中世代傳承的民族血脈,使他們與生俱來地具有了一種強烈到無法抵御的民族歸屬感,不論他們當下生活在何處,也不論后天接受過怎樣的現代教育,有過何種城市或域外的生活經歷,這種蟄伏在他們身上的最初的生命基因的能量終究會被激發出來,一定會從每個人的生命里走出來喚呼他,讓他們自覺或是非自覺地成為自己本民族的代言人,主動承擔起傳承與傳播自己所屬民族的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歷史責任。因此在文學創作上他們會懷著極大的熱情去努力發掘民族的歷史和民族文化資源,對自我族群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特質進行自覺的書寫,去表現一種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像活躍在當下的一些少數民族作家,譬如烏熱爾圖的《薩滿,我們的薩滿》,描摹了鄂溫克族古老而獨特的狩獵生活和民族的歷史命運。郭雪波表現蒙古族英雄的《青旗·嘎達梅林》和追尋民族文化之根的《蒙古里亞》;阿來有重述民族神話史詩的《格薩爾王》,寫西藏土司制度沒落的《塵埃落定》;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騷動的香巴拉》充滿了西藏的地域特色與宗教神秘的魔幻氛圍;葉廣芩寫的《采桑子》《黃連厚樸》《夢也何曾到謝橋》等小說對滿族文化、對皇族貴胄家族歷史與現狀所進行的敘寫;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在講述回民族家族的故事中,對回族的宗教儀式和風俗民情所做的大量細致的描摹;還有李傳鋒的《最后一只白虎》《白虎寨》對鄂西土家族生活的描摹,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武陵王》系列小說,對容美土司的歷史存在進行的文學還原等等。這些作品以文學形象和藝術審美建構了讀者對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識解,同時也提升了讀者對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的整體或個體的認知印象。
特別要提一下的是,像郭雪波的《青旗·嘎達梅林》、《蒙古里亞》阿來的《格薩爾王》、李傳鋒等人的《武陵王》這些具有史詩品質的巨制型的敘事作品,都不能簡單地認作是作家個人化的對本民族歷史的文學敘事,像郭雪波為了寫《青旗·嘎達梅林》,前后用了四十年時間,去縱向尋蹤嘎達梅林的歷史足跡。他走遍科爾沁的大漠草原,采訪了數十位經歷者和知情者,做了三十多萬字的采訪筆記,還查閱了幾百萬字的資料,來為游牧文明正名。阿來重述民族神話史詩的《格薩爾王》,如他所說簡單的重述這沒有太大的意思,他需要做學術上的準備,需要實地的調查考證,需要感性和理性上的回歸。因此他不僅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并且深入藏區去搜集各種格薩爾的古老傳奇故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民間藝人,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從而找到了入手的方式。李傳鋒等人創作的《武陵王》系列小說通過對歷史上數十位容美土司的敘寫,發掘和重新疏理了土家族的歷史和民族文化根脈,也使《武陵王》的創作成為一次對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尋根過程,將土家族有形和無形的歷史,以及世代傳承下來的獨特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地展示出來。所以,這些作品是他們代表著自己的民族,對歷史做出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審美感知和文學表達,他們的創作對塑造和建構本民族的歷史與民族形象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從社會與文學雙重層面去尋找和認同民族歷史與傳統的具體成果。
可以說,當下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不論是對整體綜合實力的考察,還是以作家個人的創作實績和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受眾普泛的接受度來進行評估,都標示著民族文學已進入到自身發展的一個全盛時代,在當代文壇不斷地刷新著民族作家和民族文學的存在感與書寫價值。但同時也應看到,民族文學創作中一些反映出共性的問題正隨時間而愈發凸顯,讓人預感到今后在寫作上繼續提升的艱難。這些創作中所呈現出來的狀況和困擾,不僅提醒創作者與研究者對民族文學今后所面臨的問題去進行必要的思索,而且也在提示作家應該有一種自覺的警惕。
一是當下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多是往回走,走向歷史。對自我族性的認同多是通過對歷史的回憶和想象來呈現的,這已成為小說構思中的一種概念化傾向,并且形成了常見的寫作范式和慣用的話語模式,像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的作品,如《青旗·嘎達梅林》《武陵王》《格薩爾王》等,將代表民族文學傳統的原型示范意義提高到近乎無以復加的地步。而其他作品所選取的題材也大都聚焦于歷史,像《蒙古里亞》寫古老的薩滿教的興衰演變,《塵埃落定》和葉梅的《最后的土司》都是在舊往的歷史時空里敘事。追隨歷史的背影,是因為民族的記憶會以過去時的方式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情境中,尤其是在地域文化空間轉換迅速的當下,人際交流頻仍廣泛,族群界限逐漸模糊,通過史料和想像去復原和表現自我族群的歷史,以及對民族文化進行歷史尋根,在對歷史神話的再造中,在對自己民族久遠記憶的發掘中,去復原、重塑清晰、飽滿、立體的民族形象,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表現民族的自我族性和存在感的方式,也更易借此強化民族主體性和作家自我的民族身份,而那些著名作家與作品的原型示范意義更加劇了對這種創作趨勢的引導。顯然,在對歷史的回憶和想象中表達族群存在時,必然地會產生某種潛在地對現實的不滿,對現代性的抗拒,一些作品在表現游牧文明的失落,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喪失、生態環境惡化、動物危機等社會現象時,無不流露和表達出對現代性的質疑。所以,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進程在創作中去體現“時代性”、“現代性”,成為處在世界發展潮流中的中國少數民族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是其必須跨越的另一種精神緯度和創作難度。
二是在對自己民族的書寫中,太過強調民族的族群標志和文化符號。除了表現非物化形態的活化文化,如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風俗民情、時尚習慣、倫理規范、行為做派、遺風流俗等活文化形態外,更喜歡表現物化形態的民族文化,像歷史文物、民族工藝、服飾器物、歌舞、祭祀和宗教場面等等,來增添小說的觀賞性,刻意地在建構著一個“被看”和“好看”的陌生化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景觀,作家不光是展示自己民族的原始記憶,挖掘本民族許多消失和快要消失的傳統習俗和生存印象,而且努力地將自己的小說變成民族志或是民族風物志的一個標識。這種刻意地強調和濃墨重筆地渲染性的書寫,似乎成為少數民族作家小說敘事中所不可缺少的內容,以此來強化民族特征,其實這同樣也反映出一種深層的身份焦慮。
我覺得,少數民族作家在確立自我身份和文化主體性的過程中,要解決好“重尋”與“重建”兩方面的建構?!爸貙ぁ币呀涀龅煤芏?,也做得很好,需要提示作家在創作中應該有一種自覺的警醒和克制。作家不應僅僅成為自己民族記憶的歷史記錄者,不能總是在對歷史的回憶和想象中來顯現對自我族性的認同,而應該從民族的過去走進當下、走向未來,著重于“重建”的建構,強調民族文學創作的“時代性”或是“現代性”。民族文學需要從中國當下的現場經驗中不斷地挖掘出新的審美資源,表現處在現在時態中的、正在行進著的少數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從這種文學書寫中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生活和文化心理的現代變遷,表現他們新的生活、新的變化,表現民族文化在時代潮流中所產生的新質。所以,李傳鋒的《白虎寨》的創作,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他對當下社會進程中少數民族的當代生活給予了熱情的書寫,一改一些作品中少數民族面對現代性社會時的無力、蛻變和自我矮化的傾向,以及對現代性的抵抗和逃離。走進一個民族生活的當下現實,這才是當代民族作家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我們需要從民族文學的傳統要素中提煉多種歷史文化的神話資源,提升新的想象和靈感,也可以對古老的神話傳統進行再發掘與再創造。但更多地是要去思考民族文學發展的未來方向在哪里?如何再造出一種續接民族傳統又有別于傳統的新的敘事路向,拓展和打造民族文學新的發展空間,這才是當下最應該去關心和探討的問題,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