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讓當代創作更具中國氣派 ——以建筑設計為例
    來源:人民日報 | 程泰寧  2019年05月17日08:08

    蘇州博物館(局部)。

    沒有理論支撐,文化自信、實踐創新難以真正實現。中國建筑需要建構以自己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形成自己的思想與理論內核

    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關鍵在于立足于自己的文化體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文化”絕不僅是傳統文化,更是基于當下現實的中國當代文化,這樣才能對今天文藝創作起到指引與支撐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礎上,堅持跨文化對話、堅持多元文化視野中自身文化精神的建設,實現中國文藝創作突破和創新,前景可期

    在創作中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很多文藝工作者的追求。以建筑設計為例,從近幾年一些已建成或正在設計的建筑作品中能夠明顯地看到,創作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成為越來越多建筑師的愿望。這是多年來中國建筑師與世界建筑文化交流反思的結果,也是中國國力不斷提升、人們對中國文化強大生命力有了進一步認識的結果。

    愿望雖然美好,實踐起來卻是長久之功。這些年,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建筑師的進步,但也常常發現,有些設計方案雖然著力強調中國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種多樣對中國文化的解讀,但是多數設計對“中國”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形式、語言層面上,只是通過對漢字、紋樣、坡屋頂、馬頭墻等具象演繹來表達中國特色;還有的設計方案理念與實際脫節,未能擺脫對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數方案追求夸張和新奇。

    對于什么是中國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創作中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還有待理論與創作深度結合的反復實踐。在認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堅定地走下去。

    實踐創新、理論思考與價值體系建構相輔相成

    中國建筑界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提倡“中國固有之形式”,50年代倡導“民族風格”,80年代“奪回古都風貌”也一度是當時建筑界熱點話題,近年來更是不乏對“新而中”“新中式”這樣一些話題的討論。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以形式語言反形式語言,往往熱鬧一陣之后就沒有了下文。沒有理論支撐,很難實現建筑創作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實踐創新、理論思考與價值體系建構應該相輔相成,實踐層面反映出來的許多問題都與評價體系相關,沒有理論支撐,文化自信、實踐創新難以真正實現。

    中國建筑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與理論內核,并逐步建立起建筑理論體系。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無論是海南的椰樹,還是西北的胡楊,它們都是從自己的土地上獨立生長起來的,中國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條。一些研究者總是自動地將中國建筑理論看作是對當前已有建筑學的“補充”。所謂“補充”就是可深可淺、不追求系統性。所以很多理論探索總是淺嘗輒止,不求體系。這樣的觀念大大局限中國建筑理論發展。

    建構以自己的以哲學和美學思想為基礎的理論體系,是值得我們重視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建筑師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讓多樣化理念與不斷求變的創作實踐相結合,促進中國現代建筑的蓬勃涌現。

    中國氣派文藝創作需立足中國文化土壤轉化創新

    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關鍵還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體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文化”絕不僅僅是傳統文化,更是基于當下現實的中國當代文化。唯有這樣的中國文化體系,才能對今天文藝創作起到指引與支撐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藝術創作領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養下才能不斷生發新的方向,變得豐富而有生命力。

    傳統是什么?傳統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們之所以重視傳統文化,目的不是復古,而是希望延續自己的文化基因,然后轉換創新,向前發展。我們是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傳統的國家,也需要建構符合當下情境的中國當代文化。

    因此,傳承中華文化,重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是以古人之精神,開自己之生面,是在傳統與當代對接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現在有一個傾向,就是將繼承傳統等同于符號拼貼。前一陣我看到一個節目將昆曲與嘻哈音樂結合在一起,作為中國當代文化介紹給全世界。我很喜歡昆曲,也很關心昆曲在當代的發展,但這樣一種拼貼與混搭讓我感到尷尬和別扭。這種對待傳統的做法現在并不少見。作為一種嘗試未嘗不可,但對文化轉換創新的理解還是太簡單化。

    對于傳統,我贊成馮友蘭先生提出的“抽象繼承”,即透過物質與非物質遺存去理解傳統的內在精神、價值判斷與認知模式等,將其中仍有生命力的東西融入到今天的價值、思想體系中。中國文化如一條奔騰的大河,它從傳統中來,但必須融合現代的內容、必須對當代問題作出明晰回應。這個千呼萬喚的“中國當代文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需要各個領域,包括建筑設計領域,從自身實踐出發,深入比較反思,轉化創新,這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的過程。

    在跨文化對話中堅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設

    世界文化已經出現跨文化發展趨勢,中國文化發展也必須順應這一潮流,發展前景如何,取決于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否有較為深入和全面認識。如果只是喊著“民族化”口號,但在什么是傳統、傳統如何與現代結合的問題上沒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為他方文化傾倒,不明白最應該向他人學習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復古”,“食洋不化”則導致“模仿”。

    如果我們能夠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礎上,堅持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對話,堅持多元文化視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設,實現中國文藝創作突破和創新,大有可期。具體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們從建筑本體出發,對現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現代化、全球化語境下解讀傳統,建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百多年來,一代代中國學者對中國哲學和美學體系上下求索。結合中國建筑創作現狀和發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從中國哲學出發找到屬于當代中國人對世界、對建筑的認知方式。相對于絕對理性、工具理性,中華文化更強調打通,強調和諧關系,是復雜性、模糊性、多維性、整體性的深度統一。“往來無礙,歸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間往來無礙、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間往來無礙,這就是由“境界”“意境”“語言”這三個層次構成的建筑理論。其中,以“境界”為哲學本體,就是從自然、自我角度出發,追求主客體和諧共生,追求建筑與大環境“渾然天成”;以“意境”為美學特征,就是要從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發,超越物象束縛,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藝術感染力;以“語言”為載體和手段,就是要擺正“語言”在創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傾向,同時通過“語言”的不斷轉換創新,追求它與境界、意境的內在契合。至少對我而言,有了這樣相對系統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夠在跨文化對話中自覺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傳統味道,同時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建筑設計,努力突破建筑風格、語言和視覺感知局限,向心靈和精神層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羅丹所說“像一把發出顫聲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調式、和聲給人以高層次的美的感受。

    快速城鎮化的社會進程、多樣共生的文化背景、“美麗中國”的偉大愿景,這些都是我們考察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語境。在這一語境中,理想與困惑并存、挑戰與希望同在,我們應該以具有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國建筑師應有貢獻。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尤物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九九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无码永久免费网站|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网友偷拍日韩精品|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91精品在线国产|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国产最新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jlzz视频| 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