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將展至8月11日 49國400余件文物共赴文明之約
5月13日,觀眾在“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13日上午,“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來自亞洲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的共400余件文物,其中有109件中國文物,展期至8月11日。
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各國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前所未有。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
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
展覽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美成在久日出東方”,以文物為載體,凸顯各國歷史文化特色,反映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華文明。第二部分“美在通途 行久致遠”,展示中國漢代以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文物和亞洲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物,表現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通過絲綢之路建立的經貿文化聯系。第三部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展示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第四部分“美人之美 禮尚往來”,展示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與亞洲各國領導人外交活動中受贈的禮品,展現新中國與亞洲各國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
展覽中多件展品彰顯了亞洲文明之古老。一件距今3000年的史前時代銅鼓,出自老撾沙灣拿吉省,在古代常用于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來自敘利亞的一幅組裝畫產自公元前3世紀中期,由象牙、貝殼、紅石灰和片巖交織組裝在一起,畫中兩位慶祝者在宗教儀式中準備宰殺一只公羊,緊握雙手表示禱告,展現了當地動物祭祀傳統。
展覽中還有一些現當代展品。一件來自馬來西亞的娘惹服(可芭雅服),展示了這種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所穿的服飾,通常繡有金魚、海浪和玫瑰花圖案。緬甸帶來一件當代豎琴,此類豎琴曾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的緬甸驃國時代被廣泛使用。
展覽中的中國文物來自從石器時代到現當代的各個時期,例如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商代刻辭卜甲、西周“四十三年逨”銅鼎、戰國“曾侯乙”銅尊盤、秦朝銅詔鐵權、唐三彩載絲駱駝、元代趙孟頫行書《為隆教禪寺石室長老疏卷》、明代《永樂大典》22877卷等。
拓展亞洲文明對話多樣化渠道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覽旨在通過文化遺產講述各國文明故事,為亞洲各國相互交流、展示、溝通、了解搭建重要平臺,為拓展亞洲文明對話多樣化渠道、建立亞洲文明平等對話常態機制、傳承和守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展覽是國家文物局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辦的“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的主展覽。此外,國家博物館的“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 “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和首都博物館的“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等展覽也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