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新作《大樹小蟲》:文字的視覺感比電影高級得多
池莉在《大樹小蟲》首發式暨新書分享會上為讀者簽名
“我就想知道您這些年去哪兒玩了,能寫出這么好的小說?”5月11日下午,在北京言幾又書店《大樹小蟲》首發式暨新書分享會上,一位特意從長沙趕來北京的資深書迷問出了大家想問但又不敢問的問題。面對這個直白的問題,池莉的回答也很誠實:“我去南非看過世界杯,再接下來就是去看書,種菜。”十余年沒有出版新長篇的池莉,談起種菜頗有心得:“首先要有好的土,第二要有好的種子,第三你每天都下地勞動,去呵護它。”說的是種菜經驗,但其實這與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天分、時間與汗水缺一不可。
十余年沒有出版新長篇,池莉這次一出手就是近40萬字。池莉這部名為《大樹小蟲》的長篇力作,2019年5月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并于5月11日下午在京舉行首發式暨新書分享會。許久不曾公開露面的池莉與數百名熱心讀者分享了新作的創作歷程,并對《大樹小蟲》這個書名的由來、寫作初衷、語言風格、作品結構以及書中涉及到的 “二胎”“代溝”等熱點話題作了熱烈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青年作家笛安作為對談嘉賓參加了分享會,鳳凰出版傳媒股份公司總編輯徐海、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張在健、中南博集天卷總經理黃雋青出席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賀超擔任主持。
池莉、閻晶明、笛安在《大樹小蟲》首發式暨新書分享會上
《大樹小蟲》故事的現實背景設定于2015年的武漢,通過俞家和鐘家兩個家族的聯姻,引出兩個家族三代人近百年的跌宕命運與現世糾葛。可以想象,如此浩瀚的題材,傳統寫作中十幾個章節恐怕都很難涵蓋。然而翻開目錄,發現40萬字的作品只有兩章,分別為“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關鍵表述”和“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實施造人計劃始末”。別具一格的書名、不走尋常路的章目、與眾不同的語言表達,池莉的“十年磨一劍”究竟有何深意?是什么樣的作品,需要十年的經驗來寫就和打磨?在新書分享會上,池莉為讀者一一解開了謎團。
寫作靈感來自愛因斯坦+量子力學
“一只盲目的甲蟲在彎曲的樹枝表面爬動,它沒有注意到自己爬過的軌跡其實是彎曲的,而我很幸運地注意到了”,在《大樹小蟲》的第一頁,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通俗解釋。在池莉看來,生活就是一棵巨大的樹,人類都是小蟲,在奮力地生活,奮力地爬行。“我們能夠在這個大樹上生活和爬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類畢竟是偉大的”,池莉說。
如果說《大樹小蟲》的書名和主題借鑒了愛因斯坦的思想,那么它的結構則受到了“量子力學”的啟發。擁有豐富小說創作經驗的池莉,這次卻承認“有點費勁”,“這部長篇改了幾稿,最初的幾稿是一個大倒序,寫了十幾萬字,覺得不行”,池莉表示,小說主線就寫到十多位主要人物,涉及老中青三代人,三代人的命運對應著中國現當代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直接參與進人物性格的鑄造與延展,而每一代人都在自己家族中起到連環扣式承上啟下的作用。池莉感慨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和人之間特別復雜。關系復雜到語言不可及的地步,表達不出來。如果單純講故事,你表達不出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和微妙關系,必須用一種量子糾纏。”這種不同于羅生門式的復式繩套結構,池莉稱之為“直線+方塊”的“立體結構”,展現了高超的結構故事、塑造人物的能力,讓原本看似瑣碎家常的小說情節變得錯綜復雜,隨著出場人物的光鮮面具被一層層撕開,隨著不同人物在時空中的交集,每個人都逐步露出真容。
與“立體結構”相配套,本書的語言也別具一格。“這個長篇我立志要把它寫到虛字‘的地得’能不要全不要,動詞是骨干,希望能達到一句話寫出來有可視性、現場感”,池莉說,雖然結構和語言讓她費了很大的勁,甚至不惜破壞語法,但這是刻意為之。在她看來,傳統的故事講述方式已經不能被這個視覺先導的時代所接受,只會讓人昏昏欲睡。為什么大家都愛看電影?因為畫面感令人震撼。“文字如果讓你出現視覺感會比電影高級得多”,池莉坦言,“我愈發要讓我的語言更加生動和有動感起來,這就是我所做的努力。”
“池莉確實是一個非常老道的,甚至是老辣的,但完全不做作、很平實的小說家,”在閻晶明看來,池莉此次的行為是有點“冒險”的,“第一章大概三十四五萬字,第二章大概也就五六萬字,完全是失衡的小說,但你看了以后覺得特別精巧,”閻晶明表示,這本小說從形式到內容結合得非常好。
“我想提醒大家,看這本書千萬千萬不要著急”,剛剛度假回國的笛安在旅行中攜帶的書就是《大樹小蟲》,“這本書讓我有一個特別真實的感覺,其實看到一半才理解作者在干什么,所以不要跳過去讀。”自稱為池莉“老粉絲”的笛安表示,這本書在講每一代人都在重復的心靈感受,而池莉筆下的中國人讓人覺得真實,感覺“與自己有關”。
小說的意義在于小說之外的生活啟示
談及創作《大樹小蟲》的初衷,池莉說,“一個作家寫長篇、短篇、短文、詩歌,無論怎么想寫一部厚重的書,這是個心愿,可能也是個幼稚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想寫一本厚重的書。”然而,十年會不會太長?池莉搖頭,“等我自己成長到視線能夠看清楚上下幾代人、往來一百年的時候,我才動筆。所以先有念頭和構思,十年之內開始寫作。”
《大樹小蟲》的時間線自2015年開啟,男女主人公分別是80后和85后,男主角鐘鑫濤是典型的“高富帥”,身負繼承家業的重任。女主角俞思語則是出身高干家庭的“傻白甜”,性格天真單純,不諳世事。看似美滿的婚姻背后,卻充斥著時代的巨變、經濟體制的飛躍與不變的家庭倫理、社會綱常之間的各種矛盾,是小說的笑點、淚點、看點,也是人性之軟弱被不斷戳中的痛點。
笛安在看完《大樹小蟲》后表示,書中有一種自己也說不上來的東西,無法用一種觀點闡明。閻晶明也表示有同感,他將此歸結為一種現實生活中誰也逃不脫的宿命,這也與池莉從80年代創作的《煩惱人生》一脈相承。在閻晶明看來,池莉對生活的理解帶著強烈的煙火氣,既承認生活里的美好,也看到生活里的苦處,但在和生活較量、融合當中發生了很多故事。“這部小說告訴我,無論出身、經歷,最后在生活面前,是一種絕對的平等,誰也逃不脫,這就像宿命,但這又是生活本身”,閻晶明說。
池莉的小說向來以書寫武漢風土人情和刻畫血肉豐滿的女性形象見長,它的讀者超越年齡和地域,跨度極廣。新作《大樹小蟲》也是一部適合各個年齡段讀者閱讀的作品,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品質的小說也是如此。“我在這部小說里看到的全是痛苦”,作為女主角俞思語的同齡人,笛安如此感慨道。然而在“過來人”閻晶明看來,書里還有超越生活本身痛苦的表達,給以人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不跟生活妥協,勇敢地面對生活,與生活和諧相處”,他認為,小說的意義在于小說之外的生活啟示。
《大樹小蟲》新書分享會現場合影
(攝影照片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