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復興與詩詞大眾化
中華詩詞千百年來一直家弦戶誦,廣為流傳。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王公貴胄還是山野村夫,皆能信口成誦,倒背如流。其生命之旺盛、精魂之永恒、神采之飛揚均空前絕后,曠古未有也。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 。再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 。又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等等。大家無不耳熟能詳,爛熟于胸,這些經典詩詞早與百姓生活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歷程的最好見證。時至今日,中華詩詞已經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傳統詩詞的復興和繁榮也到了最緊要的節點上。
詩詞的繁榮昌盛,詩詞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這塊肥沃的土壤。就像鮮花需要陽光,禾苗需要雨露。中華詩詞需要千百萬中華兒女。古代中國之所以被稱為詩國,就是因為當年華夏神州有著“凡有煙火處,無人不學詩”之文化盛況,龐大的詩詞群體、健康的宣傳導向、普及的詩詞教育讓詩詞之花這朵常開不敗的千年奇葩盛開在我們的神州大地上。如何重現詩國勝景,如何重振詩國雄風,如何讓詩詞從書齋硯案走向田頭巷陌,從課堂典籍走向社會生活,這是我們今天需要解決的迫切癥結,也是擺在我們詩詞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所以詩詞的大眾化就顯得至關重要。
詩詞如何走向大眾化,我以為首在作品自身。作品之語言、內容、風格、意境、韻味等均須符合當下百姓之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而其中詩詞語言應被視為重中之重。眾所周知,凡在坊間里巷口耳相傳之不朽佳作,其語言必清新曉暢,淺顯易懂。古人謂好詩流轉如彈丸,需瀏亮明白。古人之作尚能如此,更何況我等后生小子乎!然明白如話也并非一味淺顯、淡而無味。而是言淺意深、雅俗共賞。一如清人劉熙載所云:“放翁詩明白如話,然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 ( 《藝概·詩概》 ) 。如放翁《冬夜讀書示子聿》 (其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全詩簡單明了,流暢自如,但又意在言外,理在其中,故能發人深省,予人深思。如此亦俗亦雅、宜淺宜深之作品始能長唱不衰、傳之深廣矣!我們反對概念連篇的口號詩,也反對味同嚼蠟的口水詩。所以我們提倡的通俗是典雅之通俗,我們提倡的明白是精美之明白。
其次在社會引導。自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詩詞便突遭橫禍,備受催殘。及至改革開放,拔亂反正,傳統詩詞才得以再見天日,浴火重生。但由于歷經百年之冷落,一直以新詩為詩歌主體的根本意識并無太大改觀,傳統詩詞一直徘徊在中國文學的邊緣。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強調要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礎上詩詞復興需要真正落到實處的舉措。
如何改變詩詞環境,重建詩詞生態,社會引導責無旁貸。當務之急是有關方面應把傳統詩詞創作納入主流文學范疇。再不能把祖宗的千年傳統拒之門外了。新詩與傳統詩詞雙峰并舉應該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正確方向。新聞媒體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中央電視臺連續四屆的《中國詩詞大會》讓傳統詩詞再次映入人們眼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和普及作用。但由于詩詞大會的主要內容是背詩,所以它又使該節目的詩詞層次始終處在初級階段。它的主要功能也還是娛樂觀眾。而不能讓觀眾深層次觸及詩詞的內心,領略詩詞的精華。為此,建議開設詩詞專欄,主辦各種專題,可以有賞析、有創作、有吟唱、有比賽、有研討等等,把詩詞作為央視的常設欄目來辦。天長日久,傳統詩詞就能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種閱讀習慣。
去年由教育部主導、中華詩詞學會負責制定的《中華通韻》今年有望公布實行。 《中華通韻》的頒發將為詩人詞家的用韻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也會引導更多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輕人加入到詩詞創作隊伍中來。我們更加希望,不久的將來詩詞創作會進入國家教學大綱,進入大中小學的語文校本教材,使萬千學子接受詩詞業態的熏染。詩詞創作也只有成為國家語文教育的一部分,才會迎來詩詞真正的繁榮和詩詞的大眾化。否則詩詞再熱也只能局限于圈內,而不見于圈外,更不用說全社會了。故詩詞要走向大眾,走向社會,依然任重道遠,使命艱巨,需要我們為之付出更多努力和奉獻。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而中華詩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弘揚中華詩詞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大力倡導傳統文化,而且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他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和《七律·軍民魚水情》兩首作品的發表,在全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使詩詞界倍受鼓舞和鞭策。
傳統詩詞的精彩再現對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陶冶人們的精神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將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今天讓中華詩詞走進生活、走向大眾,對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學術部主任、 《中華詩詞》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