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與生活智慧
但凡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由于時代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話題的差異性,現代人對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大都有著不可避免的距離感和生疏感。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一問題尤甚。自近代以來,“古今中西”的取法向度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現代化進程。回顧歷史,不容置疑的是,在遭遇民族危亡的關頭,我們采取了諸多向西看、效法西方的應對策略。這導致我們從態度上、思想上、行動上,都呈現出了忽視乃至敵視自身文化傳統的傾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種思想傾向事實上形成了很強的社會潮流。這其中,既包括像“五四”運動那樣不得已而與傳統文化的割斷,也包括“文革”當中對古代文化盲目的大肆破壞。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度整體性地、灰暗沉寂地遠離了我們;在我們與傳統文化之間,出現了既深且廣的文化斷裂。新時期以來,全民族振興中華的愿望強烈,繼之經濟高速發展,民族自信漸漸得以重振,民眾接續文化傳統的呼聲日漸高漲。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日益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幾乎被忘卻的、來自傳統文化深處的精神理念、審美意境、倫理道德,并沒有真正掩埋于歷史的塵埃,而是以某種文化符碼的方式悄然隱沒在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當中。對于生活在現代世界中的人而言,物質領域的不斷豐沛并沒有完全涵蓋人的所有需求與向往。尤其是在精神層面上,消費與娛樂的不斷升級,并不意味著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充分滿足與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之間的沖突隔閡在現代化的當下,甚而愈加顯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并且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上引發了強烈的震蕩。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 ,從《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從《國寶探秘》到《國家寶藏》 ……悠久的文化傳統猶如一股清泉,在現代傳播媒體的助力下,流向千家萬戶。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加樸實真切的方式,進入到了現代人的生活空間,以其豐厚的文化內涵不斷充實、提升著當下的精神空間。當然,傳統文化的內容是極為龐雜的,我們除了要不斷汲取其中的精神營養,也要對傳統文化進行一定的清理與反思。所以,如今,俯下身子去翻檢、審視傳統文化,不僅是時代的一種需求,更是出于民眾真實而迫切的內心需要。
就普通人的期待而言,我們所要汲取的精神營養,當然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是“精華”而非“糟粕” 。“優秀傳統文化”這個說法成立的前提,是要在傳統文化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經過有目的的認真選擇。我們當今所說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傳統文化當中,那些富含正義、善意、智慧等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正向因素的內容;以及在此基礎上,那些對于社會的文明、穩固、凝聚,具有積極作用的因素。當然,并非產生于晚近的文化一概不及傳統文化,我們所以要對傳統文化給予特殊的尊重,是因為,傳統文化經歷了相對漫長的時間考驗,其所具有的正向因素的能量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證實與確認,認同度高,這是它獨特的優長。無視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寶貴財富,要么是盲目,要么是短視。客觀地說,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確實存在著歷久彌新的東西,存在著在認識水平上不易超越的東西。正是由于這些璀璨的文化傳統的世代流布,中華民族才得以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飽受劫難而延續至今。
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國人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禮樂文化的典章制度、儒家傳統的倫理道德、道家修養的隱逸超脫、佛學經典的慈濟普度……都構成了中華文化宏闊寬和、綿延持續的思想體系。這些思想流韻廣遠,不僅覆蓋了整個中華文明圈,更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淬煉出了穩固的價值觀念,成為中華民族普遍遵循的價值準則。在傳統文化的價值譜系中,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宇宙萬物,息息相關,彼此依存。文化教養的關鍵是個人的修養,而個人修養又由內及外地輻射到家庭、社會與國家。就此而言,內涵是外延的基礎,文德是武功的基礎。這種文化與價值的同心圓不僅延續了傳統,更開拓了疆域,使得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在幾千年間未曾斷絕。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在文化意義上是沒有隔閡的。家國情懷與日用灑掃之間是彼此貫通的。因此,傳統文化的要義不僅能夠貫穿于政治社會空間,同時也能貫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生活智慧”的典范。就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參悟而言,不管哪個時代,哪個社會,都會對其進行執著往復的探索。畢竟,在人的一生之中,春夏秋冬、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的種種境況,古今其實并無太多的不同。面對古今恒有的“不得意之事” ,面對古今同一的生命逆旅與挫折,我們不僅能聽到悲聲嗟嘆,同時也能聽到壯語豪言。這就是為何我們聽到“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嘆息時難免悲戚與共,而當我們聽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昂揚詞句之時,亦會欣然所動,備受鼓舞的原因。在傳統文化的智慧寶典中,我們可以獲取無數的這樣的教益與感動。
例如,中國古代的文學經典《詩經》 ,以原生態的方式留存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風貌與民族心理。其文辭不僅古雅流麗,更對我們當下的生活充滿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寫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說的是采桑姑娘勞動一天下來,極度疲憊。走在回家的路上,步子沉重而緩慢,心里卻有著無限的歡快:好的年景不就是從這日復一日的辛勞中來的嗎?這種埋藏在日常勞作中的生命歡欣,而今讀來真是滿耳的溫馨恬淡,卻又顯現出了先人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懷。對于日日奔波忙綠在鋼鐵水泥森林中的我們來說,怎能不是一種隔著時間長河的鼓舞體認? 《詩經·秦風·蒹葭》一篇在千百年間,引發無數人的追慕與癡迷。其中寫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追尋“伊人”的道路并不容易,甚至有重重的艱難險阻。但是她所代表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與希望,卻始終在煙波浩渺中佇立前方。這就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想象和憧憬。順暢也罷,曲折也罷,人生道路中的迷茫困頓在這些詞句中顯得真實而生動。追尋理想的行動與信念在這些詞句中也清晰可見。在《詩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生固然是充滿艱苦的,但人生也并不缺乏歡樂,關鍵是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創造快樂。這些快樂包括:勞動是會有收獲的,愛是能被理解的,美是會受到傾慕的,善意是會有回報的!所以, 《詩經》中的詩篇啟發人們,在生活中,碰壁了,被誤解了,失敗了,都不要灰心,要對自己走的路有信心,對自己的努力有信心,要對人間的道義有信心,要對善良與美好所具有的強大感召力有信心。這些真誠地面對生活,解決生活難題,直面生命意義的詩章,以及他們所煥發出來的生命教義,恰恰是《詩經》數千年來始終沒有斷絕的文化魅力。當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中,還有許多充滿人生智慧的作品。例如《老子》當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的辯證思維,不僅蘊含著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更能夠在許多細致入微處給我們帶來生活的教益。例如, 《老子》中論及應當如何對待自己的時候,有這樣的言論“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這是在教導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既明了自己的長處,也明了自己的短處;不高估自己,尤其是不驕縱自己,這才能夠不斷修正自己的過失與不足,不斷自新,才有可能尋得安穩的立身之地。 《老子》還以為,人的物質欲望過度膨脹,往往會讓人生增添羈絆與陷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這些道理,自覺節制物欲,不走極端,其人生就有可能結出原本應有的更加豐富而繁盛的花朵。 《老子》還主張,“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應做之事,不必挑肥揀瘦,不要輕視所謂的易為之事、小事。只有把細微之事做好,才能有本領做大事。往往積眾多的細微之事,也就成了大事。成事與否,不在大小,而貴在踏實、有恒。
可以說,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與價值要義在歷經千年的流轉中,沉淀在了我們的血脈和基因當中,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價值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制度、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埋藏著諸多傳統文化的因子與力量。在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中,來自于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與文化教益,亦不斷通過多種形式進入我們的文化空間,活躍在我們的思想空間。這就尤其需要我們沉潛下來,耐心細致地對其進行閱讀和體認。時代變化的是物質的載體,而非內在的思想傳承與文化情感。在深入的涵泳與辯證的考量中,我們一定能夠重新接續孕育了眾多經典的文化傳統,也一定能夠在文化經典的智慧啟發中,提升對于時代的判斷,對于生命的體悟,對于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