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多部門創新舉措,聚新時代的青年力量
青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社會最積極、最活躍、最富朝氣的力量,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曾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
為培養文學人才,增強創作活力,中國作家協會多個單位(部門)創新工作思路,在中青年文學人才的培養方式上更為靈活,手段更為多樣,覆蓋面更加廣泛,各團體會員單位也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對青年作家的培訓。通過一系列人才培養舉措,廣大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的思想和藝術素養進一步提升,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人才基礎更加堅實。
魯迅文學院是中國作協做好青年作家發現、培養、引領工作的重要抓手,越來越成為青年作家成長路上的“加油站”。據了解,魯迅文學院在對中青年作家的教學培訓中,始終把堅持政治引領放在首位。通過政治理論和國情時政教育,提高廣大學員的理論素養、家國情懷,增強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黨的十九大以來,經過精心遴選,邀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外交、科技、農業、法律等各領域的權威專家來院授課,深入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全面介紹我國各方面各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員們受到鮮活生動的政治理論、國情時政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同時,通過培訓,切實提高中青年作家的創作水平,使他們的文學創作再上一個新臺階,也是魯迅文學院的教學重點。近年來,進入魯院深造的學員都是有一定創作實力、創作實績和發展潛力的優秀中青年作家,他們迫切希望通過魯院的學習,在創作上得到一定提升。魯院通過精心設置課程,延請具有豐富創作經驗、編輯經驗的作家、評論家和編輯家來院授課,助推優秀中青年作家實現由高原向高峰的轉變。
據中華文學基金會文學部負責人趙蓉介紹,青年文學工作是中華基金會文學扶持的重要工作和基本出發點之一。默默耕耘了25年的“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已成為中華文學基金會的品牌文學項目。作為送給青年的意義非凡的文學禮物,“叢書”使眾多剛起步的青年作家獲得了寶貴的“認證”和引導,得以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揚帆啟航。自1994年首卷至今,“叢書”共推出了212位青年作家、評論家,其中有29位“叢書”入選者獲得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為中國當代文壇培養了一批極具文化影響力的生力軍。在從默默無聞到刻下印記的25年中,中華文學基金會作為這一文學項目的實際組織者與執行者,連同編委會一起,始終秉持文學初心,克服了人力、物力的巨大困難與阻力。此外,中華文學基金會還致力于打造青少年寫作教育平臺的“茅盾文學院”;從設立于1987年的面向45歲以下青年作家的“莊重文文學獎”,設立于2016年的“茅盾文學新人獎”,都是中華文學基金會扶持青年文學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21世紀文學之星”們在文學道路上的過去與未來。
做好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培養工作,對于繁榮發展我國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有著特殊意義。中國作協創聯部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處處長陳濤表示,作為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具體實施者,中國作協創聯部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處始終關注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積極組織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以及多民族采訪采風活動等,注重對青年文學人才的培養選拔。民族處一直在探索多方面、多渠道為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做好服務工作。陳濤介紹,目前著力于從四個方面推進工作,一是做好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的學習培訓工作。中國作協民族處將不斷拓展培訓模式,擴大培訓數量,提升培訓質量,為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在政治素養與文學水準的提升方面做好服務,提升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的創作熱情,重點扶持有潛質、有前途的文學人才。二是做好少數民族青年文學評論家隊伍建設。在繼續辦好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論壇的基礎上,通過組建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委員會、簽約少數民族青年文學評論家等方式促進少數民族理論評論發展。三是做好優秀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的推介工作。此前,圍繞新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項目已先后開展了改稿會、在《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做專版推介、組織采訪采風以及新書發布會、座談會、作家進校園等活動。通過系列活動,將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推送到大眾面前,展示文學魅力,展現民族風采。四是做好廣大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溝通交流平臺的搭建工作。今后將通過多渠道搭建平臺,為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提供交流的機會,如通過建立少數民族片區聯席會議機制、與老作家結對子、采訪采風等方式增進交流,開闊眼界。
機關團委書記劉戈談到,在中國作協黨組、機關黨委的領導下,機關團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團的十八大精神,貫徹落實團中央、中央和國家機關團工委、機關黨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斷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以組織開展中國作協青年與地方青年作家主題論壇活動、創辦《作協青年》雜志、連續舉辦中國作協五四朗誦會、為作協青年組織名家講座等重點活動為抓手,團結中國作協青年不忘初心跟黨走、青春建功新時代,努力發揮好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黨做好青年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協機關團委將以“青年學習小組”為抓手,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同時結合中國作協團員青年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關心團員青年、服務團員青年,積極做好共青團工作,為中國作協團員青年工作、生活營造良好的環境。
《文藝報》總編室主任、青年評論家李墨波認為,中國作協向來關心青年人的成長,為青年人創造條件,提供業務學習的機會。他曾于2015年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平時也獲得一些培訓和研討的機會,通過這些學習,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加深了對于文學規律的認識,使自己在文藝評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也為做好本職工作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他期待今后中國作協能夠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青年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青年人的創新意識,讓青年人的創造力成為推動作協工作的驅動力之一,使青年人在奉獻青春才華的同時確認其自身價值。不僅為青年人多提供業務培訓的機會,增強青年干部的業務素質和自身修養,還要繼續關心青年干部的成長,善于發現青年人中的好苗子,為其成長護航助力。
《人民文學》青年編輯趙依談到,《人民文學》雜志社長期致力于對青年作家的挖掘扶持。《人民文學》于2017年設立“90后”欄目,并在“新浪潮”欄目和“詩歌”欄目相繼推出青年作家和作品小輯。這些欄目從語言、結構、經驗、精神向度等層面展現出青年文學的紛然風貌,同時透露出作者細膩的洞悉力和天然的悲憫心。青年編輯往往從年輕人那里最先覺察多元化的格局,各種生活與觀念相互碰撞、交織,也顯露出《人民文學》對青年寫作發展的獨到眼光和包容心態。作為青年編輯,在理解同代作家的寫作上有天然優勢,更容易和青年作家交朋友,互相鼓勵、共同進步。作為青年評論家,她也比較關注同代人寫作,經常撰寫關于青年作家作品和寫作現象的評論。她希望中國作家協會能夠為促進各文學期刊的青年編輯、青年作家廣泛地交流切磋提供更多平臺,在扶持青年作家的同時,也關注青年編輯的成長。
中國作家網作為中國作協主管的專業文學網站,一直關注和扶持青年作家和評論家的成長。2019年初,中國作家網與《文藝報》社合辦“文學觀瀾”專刊,專刊的第六版設立“讀書會”,聯手多家高校比較活躍的的線下讀書會,遷移至線上,成果落地到報上,通過組織“春日閱讀經典”、“關于80后詩選的討論”等話題,以及展示各高校讀書會的交流心得等,集結高校的文學愛好者,鼓勵他們抒發對文學的奇思妙想和對經典作品的感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從而挖掘有潛力的文學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