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巴內特:創作的源泉是孩子
麥克·巴內特,美國童書作家,1982年出生于加州,畢業于波莫納學院。麥克·巴內特創作過多部圖畫書作品,以及系列兒童冒險小說,曾獲愛倫坡文學獎最佳童書。最為特別的是,麥克·巴內特和喬恩·克拉森強強聯手,合作有《山姆和大衛去挖洞》《狼、鴨子和老鼠》《穿毛衣的小鎮》等作品,在國際繪本獎評選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狼、鴨子和老鼠》獲得了美國E.B.懷特大聲朗讀獎,《山姆和大衛去挖洞》和《穿毛衣的小鎮》更是一舉拿下美國凱迪克銀獎。近日,記者特別采訪了這位圖畫書創意大師。
創作觀
從孩子視角出發呈現“真相”
巴內特的童書想要講述的是,孩子視角出發的關于世界“真相”的故事。比如“形狀三部曲”(明天出版社出版)里反映的人與人相處的碰撞和摩擦,正是巴內特想要呈現的孩子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成人所期待和希望的兒童形象——當一本書過于“暗黑”“模糊”和“微妙”,或許不符合成人的品味,或在挑戰他們對“童年”的看法。不管是“形狀三部曲”,還是《狼,鴨子和老鼠》,都流露著巴內特和克拉森特有的幽默和搞怪。巴內特表示,即使他想要創作嚴肅故事,甚至富有爭議性的話題,比如心智健康、難民、性別認同等,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故事寫著寫著就變得搞笑。《狼,鴨子和老鼠》里,兩個動物在故事的開頭就被吞掉了,這本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巴內特卻說,盡管在故事的開頭,小動物們就陷入絕境,但并不妨礙故事的展開,反而有更大空間去講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對于故事主題的選擇,巴內特并不想局限于某一題材的創作。他認為,大人們覺得童書本該“樂觀積極向上”,這源于成人對童年本應“天真無邪”的錯誤想象,也出于大人對兒童及童年的主觀立場。巴內特覺得,所有的兒童在童年都經歷過痛苦和孤獨。如果孩子無法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投射,就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巴內特希望他的童書能讓孩子覺得他們并不孤獨。巴內特傾向于認為,圖畫書是作者和讀者雙向建構的過程,作者要給予兒童足夠的尊重,讓孩子在書中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真相”。巴內特并不否認教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但作家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老師可能會告訴孩子“標準答案”,但作家會告訴孩子,“你困惑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你沒有答案,我也沒有,這樣孩子能獲得更多的寬慰。”
圖畫書創作
不會畫圖的作者如何參與
克拉森和巴內特是繪本界的黃金組合,合作作品多次斬獲凱迪克獎。他們是如何合作的呢?據了解,美國童書出版圈不贊同作者和插畫師直接交流,需要通過編輯進行溝通。但克拉森和巴內特在合作前就是多年好友,他們經常偷偷私下聚會,聊繪本創作以及“講編輯的壞話”。巴內特和克拉森的所有作品的每個細節都是共同商量和溝通的結果——故事的開始可能始于一頓早餐。
不會畫畫的作者應當如何參與到童書的創作中呢?身為文字創作者,對畫面的視覺思考很重要。巴內特認為繪本創作是一種視覺行為,即使對于無法創作插圖的文字作者也是如此。沒有圖像意識的繪本故事稿是沒有意義的。創作好的故事腳本是基本,而為插畫師創造機會也同樣重要。“就像是一出戲劇表演,是演員、音樂家、場景設計師等各種具有天賦的人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作品。圖畫書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字作者需要考慮故事想要什么樣風格的插畫師來表現,需要什么樣的聲音來朗讀和演繹。”
巴內特不僅寫繪本,也寫兒童小說,他深知兩者在創作上的巨大差異。巴內特不認為兒童小說家就一定能創作好繪本。小說需要依靠文字完成整個故事的描述,而對于圖畫書而言,文字需要學會“退步”,任何視覺化的文字描述都是多余的。繪本是合作性的,人物的樣貌、房子的裝飾風格等細節都要交給插畫師去呈現。“形狀三部曲”就是先由克拉森創作形狀,巴內特需要構思的是如何通過較少的語言,最大化完成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