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推進新時代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
關鍵詞: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文化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既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基礎工程,也是增進各國人民友好溝通的民心工程。當前,我國文化傳播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文化傳播力、影響力與話語權不斷提高,但“西強我弱”的態勢并未根本改變,文化傳播還不能更好地滿足國家“強起來”和經濟“走出去”的迫切需求。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做好“六個協同”。
一是做強傳播主體,推進主流傳播與民間傳播協同發展。國家各級文化機構、主流權威媒體、高等學校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領頭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主流傳播媒體面臨著新興傳播媒體的挑戰;新時代背景下,駐外企業、留學、旅游等民間交流不斷加快,民間傳播作用日益凸顯。夯實傳播主體,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主流全媒體;做特做精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傳播向政府引導、市場和民間主體的“軟傳播”方向發展。這是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的當務之急。
二是優化傳播內容,推進語與文、儒與道、表與里、古與今協同發展。中國是人文資源大國,既有獨特的漢語漢字文化、豐富的文學藝術精品、多元開放的諸子思想,也有讓世界聚焦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科技。調查顯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著重語言輕文化、重儒家輕道家、重物質輕精神、重古代輕當代等問題。“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要立體、真實、全面地傳播好中國文化,必須優化傳播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漢語漢字傳播,中華文化傳不開、行不遠,沒有文化的傳播是無效傳播。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只有儒、道協同傳播,才能全面準確彰顯中華文化本色。文化內容有表里之分,只有內容優質且飽含高度精神價值的文化傳播,才是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傳播。中華文化既包括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現代文化,古今文化必須協同。
三是精準傳播范圍,推進文化傳播的“大小”“內外”協同發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必須協同好“大小”“內外”關系,實施高效精準傳播。所謂“大小”是指大國與小國、大文化區與小文化區、大語種與小語種;所謂“內外”是指文化的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調查結果顯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著“重大輕小”“重外輕內”等問題;傳播范圍主要鎖定于少數大國與發達國家、大文化區和大語種,而忽視了大多數小國、小文化區和小語種;重視國外的文化傳播,忽視國內的文化傳播。結果造成文化國際傳播精準度不夠、對國家戰略支撐力不強、國民文化素養不高、可持續發展乏力等現象。聚焦聚力國家發展戰略,精準鎖定文化傳播范圍,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大小”“內外”協同發展,是中華文化傳播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四是厚實傳播動力,推進文化戰略與經濟戰略協同發展。文化是溝通國家的橋梁,和諧國家關系的潤滑劑。有效的文化傳播,能夠促進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漢語文化的“含金量”,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強大引擎。文化傳播必須強動力、凝合力、聚氣場,乘勢而為;必須依靠經濟動力,遵循市場規律、傳播學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主體文化傳播平臺的設點布局必須優先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采用文化貿易方式,實現文化傳播從以我為主的“送出去”到以他為主的“買進去”的根本改變。
五是整合傳播平臺,推進“一主兩翼”多平臺協同發展。構建以國家權威主流媒體和“孔子學院”為主體,“中國文化中心”和國務院僑辦“四大”平臺為“兩翼”的“一主兩翼”國際傳播平臺體系。但從目前情況看,“一主兩翼”平臺分屬于國家不同部門,缺乏整體協同和精準定位,不足以支撐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的需要。所以,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實施差異化定位與精準化傳播戰略。各平臺都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孔子學院側重于面向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人漢語教育傳播;華文教育側重于面向海外華人華僑的漢語文化教育傳播;中國文化中心側重于面向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傳播;國家權威主流媒體和華文傳媒側重于中國形象的媒介傳播;華人社團側重于學術傳播與活動傳播;華文文學側重于中華經典文化的教育傳播。
六是創新傳播方式,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協同發展。新媒體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模式,使得信息以跨時空、即時性、多媒體、高保真、互動化的形式傳播出去,更好地滿足了人們渴望發聲、分享、交流、互動、快捷、個性化的需求。中華文化高質量國際傳播必須創新有效傳播方式,推進傳統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等方面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必須依靠技術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促進“文化+互聯網”“文化+各種業態”融合發展,打造高質量文化傳播的全媒體平臺,以滿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的需求。
(作者系湖北經濟學院語言與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