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周榜(2019第7期)
深港書評
圖像小說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閱讀體驗。本期特別推薦的《漫畫之王》便以一位虛構的漫畫家形象打開了新加坡的歷史大門。
其中既有文學表達的多樣,又有人物成長的旅程。從一個人物看國家歷史與時代洪流,我們看到的并非勵志、堅強或帶來的治愈效果,一切都歸于現實,歸于人生的沉浮,只有讀過人生百味,方知生活之藥皆是一味苦澀。
詩歌中有治愈嗎?有!李元勝的詩集《沙啞》中有一句詩是:“讀吧,你錯過的地方/錯過的人,都成了詩篇”,具有俘獲人心的治愈力量。但淺顯中有深刻的哲學,錯過的,皆為詩。
可詩這種表達,不是一般人能說得清楚的,里面雜糅著太多的情感,需要歲月去沉淀,需要在思念中思考或遺忘。這不是語言的治愈,是對自我生命認同的過程。
榜單上的《世間萬物》是一本科普童話集,描寫宇宙與日常生活。前者博大而神秘,后者瑣碎而困惑。若說博大里藏有治愈,那瑣碎的人生是不是對應博大而存在的呢?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又需要與其他生靈共存。在感性的年代里,應該將渺小的治愈變為愛。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他的《精神政治學》中也提到了治愈的力量,人們渴求被隨時關懷和治愈,其實是精神上的衰竭。它闡釋的是,自我優化是如何打著效率和成績的旗號,把那些機能衰退、精神阻滯的癥狀治好的。
韓炳哲認為,這種持久的、完全與體系優化并行的自我優化是具有毀滅性的。它導致精神崩潰,正如治愈即殺害。
特別推薦
《漫畫之王》
(新加坡)劉敬賢 著
黃天怡 譯
武漢大學出版社·鹿書
2019年3月
這是我們所期待的那類虛構作品,作者創造出一個世界,仿佛在玩上帝的游戲,卻又基于真實的歷史,以日常的情感和普通人的際遇打動人。《漫畫之王》一經出版便大放異彩,不僅在新加坡跨文類贏得英文小說大獎,還縱橫國際漫畫大獎,贏得世界各大媒體的好評如潮。
作為一本極具諷刺性的圖像小說,新加坡的重大歷史事件被這位虛構的漫畫家陳福彩一一進行藝術重構,他別出心裁地糅合了各種漫畫元素將新加坡歷史進行了超現實主義的呈現,以《超級鐵人》致敬《鐵臂阿童木》,以《蟑螂俠》戲擬漫威的《蜘蛛俠》、DC的《蝙蝠俠》,給我們上了一堂關于新加坡和漫畫書自身進程的歷史課。
此書既是圖像小說,也是藝術作品,同是還是敘事散文,它打破了文學體裁的極限,繪畫風格和表達方式都變化多樣,“畫中畫、戲中戲”的結構極富有創造力,是融合人物故事、歷史、流行文化和繪畫風格為一體的圖像小說。
這部杰作“可以從一百萬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它是漫畫作為媒介的一場狂歡,是一堂大師級的技巧課,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旅程,是一部成長小說”。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
1
《沙啞》
李元勝 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9年2月
《沙啞》是魯迅文學獎獲獎詩人李元勝的最新詩集。它是2015至2017年底前后,李元勝寫完的《命有繁花》《忘機之年》《沙啞》三個小詩集的精選本,每一首都是李元勝親自挑選的代表作。它是李元勝詩歌寫作的一個全新階段,也是他個人寫作的高峰和密集期,很多作品已被讀者廣為傳頌。其中《命有繁花》組詩獲十月詩歌獎,《終生誤》被歌手品冠改編成歌曲演唱。
2
《世間萬物:與植物、星辰、動物的相遇》
(美)艾米·里奇 著
徐楠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2月
26篇關于動植物、宇宙天體的科普童話集。它是一本關于宇宙與日常生活的書,始于暢游的鮭魚 ,終于璀璨的星空。書的主題,不局限于某種動物、植物或現象,從最渺小的地球居民:水母、暈厥的山羊和泰然自若的毛毛蟲等地上生物,到遼遠廣布的天體:恒星、衛星……
它探索神靈與驢子的相似性,愛與藤蔓的無情,以及爆炸的恒星與爆炸的海參……
3
《泥土之界》
(美)希拉莉·喬頓 著
房小然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
2019年2月
在城市長大的中產階級女孩勞拉·沙佩爾為了擺脫孤獨終老的命運,嫁給了一心向往種植園、渴望用雙手的勞作在土地上創造財富的亨利·麥卡倫。亨利為了實現他的農場夢,舉家從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搬到了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告別了舒適的家園和熟悉的親友,面對一望無際的棉花地,勞拉卻感到自己被禁錮在這一方泥土之界中。
同樣感到格格不入、無法與土地融為一體的,還有剛從二戰戰場上回來的杰米,和黑農佃戶之子榮塞爾,共同經歷的戰后創傷帶給了二人超越種族界限的友誼,卻也招致了悲劇。終于,在一場暴風雨中,所有的苦難與仇恨、壓抑和隱忍爆發,雨水、泥水與血淚相交織。在泥濘中踽踽獨行的人們,會在風暴之后迎來希望嗎?
4
《被涂污的鳥》
(美)耶日·科辛斯基 著
莫雅平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書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描寫了東歐“二戰”期間的悲慘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鄉下避難,但與他失去了聯系。男孩開始在各個村莊之間流浪。因為他的黑頭發、黑眼睛,村民認為他是吉卜賽人,會給村子帶來不祥,以各種方式折磨他。
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腦袋露在外面,烏鴉將他啄得傷痕累累。他目睹人們在暴力、墮落和無知的牢固鏈環中彼此吞噬。當他躺在鐵軌上,讓火車從自己身上呼嘯而過,他體會到的只有飽受凌辱卻依然幸存的快樂。
書名“被涂污的鳥”象征著被視為異類的人。作者相信,針對“異類”的歧視劃分是強加的、人為的,整個戰爭就是這種歧視造成的災難之延伸
5
《圣母》
(日)秋吉理香子 著
鄭曉蕾 譯
新星出版社
2019年3月
一起男童被害案攪得藍出市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懷孕生產的保奈美抱緊年幼的孩子,立誓要不惜任何代價保護她。男人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成為父親的,但女人,是從小生命來到體內的那一瞬間起,就是母親了。患有不孕癥的保奈美是經歷過艱辛的治療過程才終于有了孩子的,她不允許這起命案威脅到寶貴的孩子。母親,就是要消除所有對子女的威脅,每一位母親都應肩負這樣的使命,這是神圣的天職。
有評論稱閱讀本書有種酣暢淋漓的體驗,這部高水準的致郁系推理小說雖然故事簡單,但情緒充沛,伏筆細密,全文后20頁,整個故事將發生改變。
非虛構
6
《看不見的美國》
(美)珍妮·拉斯卡斯 著
何雨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9年3月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拉斯卡斯問一個名叫斯密提的礦工:“人們對你們了解得這么少,你覺得奇怪嗎?”他回答:“我覺得,他們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是怎么運轉的。”
《看不見的美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每日辛勤勞作,維持我們的生活運轉,而我們卻從未將其放在心上。看不見的世界林林總總:俄亥俄的礦業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鉆塔,緬因州的外來勞工營,拉瓜迪亞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薩斯的肉牛牧場,加利福尼亞的垃圾填埋場,衣阿華的長途卡車司機,亞利桑那的槍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隊的啦啦隊員們。啦啦隊員?是的,她們也代表著你看不見的美國。
7
《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
王東杰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譚徐鋒工作室
2019年3月
國語運動在現代中國影響既深且巨,作者將其納入20世紀中國整體轉型的脈絡中,探討語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實際參與了這個過程,又對清末民國的社會文化產生了何種影響。
這一考察,側重于國語運動和國家建構、國族認同、文化理想、地方觀念、階級意識等范疇的互動,還呈現了它和變動中的物質景觀、資訊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本書力圖展示,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盡管汲引了不少外來資源,但又怎樣高度地依賴于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大傳統”。
8
《中國鴉片史》
(法)包利威 著
袁俊生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9年4月
1750年,英國不法商販將印度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1950年,毛澤東創建的新中國徹底鏟除了鴉片,在這兩百年間,鴉片給中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部扣人心弦的出色論著打破歷史文化的偏見,顛覆了許多被人廣為采納的觀點。客觀描述了鴉片在中國的全景:種植與制作、內政與外交,政治經濟與社會、煙民與煙館,深入地探究了鴉片滲透到中國社會的種種原因以及在中國的復雜演變,對認識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綜合榜
9
《精神政治學》
(德)韓炳哲 著
關玉紅 譯
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2019年1月
當今世界已逐漸走向精神政治時代。數字技術正從單純的監控向主動的操控過渡,人們憑感覺做出的所謂“自由決定”將很快被操控。
無所不在的大數據和新自由主義倫理觀造成了資本主義權力的轉移和擴張,破壞了個體自由,壓制了個體的空間和自主性。本書扣人心弦地描繪了新自由主義精神政治導致的種種危機。
10
《面包與玫瑰:柏林故事》
(斯洛文尼亞)阿萊士·施蒂格 著
梁儷真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年3月
這是一本向柏林的偉大文學人物致敬之書——從海涅、本雅明、貝恩和巴赫曼,到當代杰出詩人格林拜恩和貝格等。本書由三十篇細密畫式的詩-散文,及二十一幅黑白攝影構成。
文本與圖片并非疏闊的描摹和圖解,它們之間存在互動,試圖在一本書之間重新創造一座龐大和復雜的城市。這是充滿繁復細節的漫游者之書,介于隨筆-散文-詩歌之間的文本,又如作者所感受的柏林:看似繁復,確是純凈的美的記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