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三個維度
內容提要:習近平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實踐品格和理論追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核心觀念,由此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
關鍵詞: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 價值導向 實踐品格 理論追求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未來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指南。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指向,直接關乎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關乎全球化舞臺上的國家形象展示,以及為人類文明作更多貢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是基于國內外波詭云譎的形勢變化,在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基礎上,以其誠心正意和家國情懷在回應時代重大挑戰,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及其價值導向上系統性地回答了新時代應該以什么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化、用什么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根本遵循,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傮w上來講,扎根中華大地、立足中華文化、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以14 億人民的文化創造,在文明互鑒中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了習近平文化強國思想的有力支撐,從而凝結為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實踐品格;以講好中國故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抓手,全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論追求。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思想的傳承,也是基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及其現實國情與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創造性發展。在習近平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中,文化自信始終居于根本性地位,它關乎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向的是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和為人類文明作更多貢獻的初心,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的價值維度;堅持中國特色的文化道路,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文化蓬勃發展,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能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力量,這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品格;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使文藝的人民性得以彰顯,在全球化舞臺上高揚社會主義旗幟,在文明互鑒中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指向的是對全球高勢能文化的期望和發展出競爭文明領導權能力的激勵,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力量,它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追求。以上三個維度既是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的彰顯,又是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三個視角。
一 “文化強國”的價值導向
以“文化強國”為目標訴求明確中國發展的未來指向,是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根本。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全面崛起,及其新時代“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獲得廣泛認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指向與價值訴求越來越清晰,中國發展要為世界作更多的貢獻必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這一重大判斷顯現于堅定的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表征。文化自信是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①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價值觀自信,由此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偉大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關聯起來,以文化自信支撐一個民族的偉大與光榮。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②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個國家最深沉的軟實力,是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三個維度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整體性發展中地位越來越突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強權對外擴張,而是依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文明吸引力。因而“中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文明概念,是一種文明禮儀大國的道德感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③。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光榮和偉大,它凝結為一種文化的品性積淀在民族心理結構中,外顯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經典和內在的精神狀態,只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增強做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文化自信,在普遍性意義上,是指一個成熟的民族或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是任何外力所不可搖奪的,這種信念在日常生活中被積極踐行,其核心是價值觀自信,以及由此對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飽含堅定信念。正是文化自信促使我們從心理上、精神上深化了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和自覺,并從根本上心悅誠服地去自愿認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眾舉手投足的基本遵循。文化自信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對人類文明愿景的一種欣然期許,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居于靈魂性地位,是人民精神信仰的“定盤星”。只有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本質,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獲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才能真正有所“明白”,進而從根本上堅定自信。保持歷史文化定力,堅定文化自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黨章,有利于全黨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所指,從而凝聚起全黨全社會奮斗的力量和激情,激發蘊蓄其中的創造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進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彰顯自信,愈加堅定了以中國文明型崛起為世界作更多貢獻的信心。
二 鮮明的實踐品格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推動文化蓬勃發展,顯現了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實踐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拐點時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一定要行穩致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根本點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關乎國家文化安全,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是我們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
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④。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形成強有力的價值感召,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性目標。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從排浪式的消費轉向差異化的消費,越發注重文化心理的滿足,雅生活和藝術化追求將成為大眾的日常,這必然要求文化的極
大豐富和有效供給以及主流文化價值的滋養,就越發提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訴求。隨著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顯,文化已全面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需,意識形態的價值引領作用就愈發重要,它直接關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決定著中國文化和中國道路的發展方向,決定著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和中國文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將上升到新的發展層次,人民對美
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只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豐富的文化才能潤澤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從而使民眾在精神文化的愉悅中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實踐品格使其蘊蓄于當代文化發展的現實中。所謂“中國特色”主要源自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顯現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形成了今日中國的豐富表情和堅實的內核。有底色(優秀傳統文化)、有主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有“中國特色”。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普遍真理的中國表達、中國形態的完善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契合人類文明主潮,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呈現為風景這邊獨好的善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奧秘就在于其理論體系、發展道路、制度建設扎根于民族文化傳統與現實國情,以及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見之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可以說,特色是底蘊,創造創新是根本,在激發文化創造的意義上,新時代也是一個文化繁
榮發展的時代,一個主流文化價值不斷凸顯引領社會發展的時代,一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內核的知識經濟崛起的時代,一個文化自信得到不斷彰顯的時代,這正是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實踐品格的彰顯。
三 深刻的理論追求
高揚文藝的人民性導向,積極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建,在文明互鑒中廣泛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的中國價值、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華美學精神的深刻理論追求維度,旨在倡導全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講好中國故事,扎扎實實地提升中國的話語權。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是21 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南。創新是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⑤,而是將近14 億中國人民的偉大史詩般的實踐。就其現實實踐和理論表達而言,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
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在經濟發展中鑄就文化的繁榮,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使人民有了更多的文化獲得感和文化體驗。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觀把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壤中,使文化發展不斷彰顯出社會主義的精神特質和人民的情懷,文化
發展不再是凌空蹈虛的空中樓閣,而是生長于人民的心坎,鐫刻于民族自強不息的心碑,形成文藝經典的豐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就在于它的初心—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文明作更大貢獻。這不僅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理論創造、理論追求。正是不忘初心和使命,使我們黨在全球鮮明地亮出社會主義旗幟,向全世界宣示了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全球治理中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滿足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中,同樣把文藝關懷投射到每一個為民族復興奮斗的“劇中人”,以文藝精品把黨的理想信念和政策藝術化地展示出來,感染每一個自覺投身時代洪流中的人。“人民”不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詞,“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⑦。人民在落地生根中成為你、我、他(她),是我們每一個鮮活的個人,是每一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人,這是社會主義文藝要守護和弘揚的價值。高揚人民性的書寫就要在文藝中刻畫出具體的人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寫出新時代每個中國人尤其是當代英雄的風采和神韻,寫出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在小人物身上寫出大時代的風采!新時代需要文藝謳歌時代的大氣魄、大氣象,歌頌人民的英雄,文藝只有與人民的偉大實踐同頻共振,才能夠烘托和張揚出時代之“大”。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于迎接時代的挑戰、實踐的挑戰,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實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
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雹鄷r代是思想之母,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而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與風格。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處在波瀾壯闊的大變革時代,40 年積累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今天改革開放再出發,更需要理論的創新創造。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取決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取決于文化創意和藝術創造。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不斷豐富黨的理論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召喚著理論的創新創造,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成功開創了一條走向現代化、走向復興、于世界文明進步有新貢獻的獨特道路,這條道路立足于本土、關懷全人類,有著世界情懷和開放包容意識,以中國立場與世界眼光的視域融合超越了中西、傳統與現代,從而把人類文明引向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前瞻未來,其核心思想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享。這是人類文明的價值制高點,也是世界道德輿論優勢的制高點,更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彰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中國方案,這既是一種新的世界觀,也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和新的價值觀,說到底是一種新的人類文明觀。它廣泛汲取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在現代化轉化中揚棄了華夏中心論的局限性;在積極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中,也超越了西方中心論的偏頗,形成了一種超越既有文明范式—人類中心論的新的文明發展模式—“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⑨。中國的文明型崛起就是這種新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的生動體現,中國文明型崛起的世界意義,旨在與世界人民“共商、共建、共享”中,豐富和完善既有的全球秩序,使其朝著更加美好文明的方向發展,它凝練為以生態文明思維為底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種新的價值秩序將以集體主義替代個人主義、以開放自由替代封閉保守、以團結協作替代排他性競爭、以共存共榮替代霸權統治,這是世界文明價值的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價值對抗。它在中華大地的發展顯現為民族復興與個人出彩相統一的中國夢,使中國發展道路既尊重個人權利、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又注重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和胸懷人類;它在世界的發展秉持的是合作共贏理念,體現為世界各國合作共贏、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價值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它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力量”思維,又融合了西方文明累積的“軟實力”思想,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人面向世界的從容自信,這種創新性思想的集成將深刻影響人類價值體系和全球戰略格局,使世界愈加走向和平與發展的文明進步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是我們黨立足國內外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概括,是指導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指南,是我們黨的文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根本遵循,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基礎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撐,是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積極引領。習近平關于文化重要論述是系統性、整體性的,這些不同維度的切入是為了更好地領會和深刻地理解,它最終必然顯現為一種融會貫通的文化意識,那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與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體系的建構研究》(項目批準號:18ZD00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 頁。
②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 年11 月29 日。
③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六十五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9 頁。
④習近平:《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引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 頁。
⑤⑧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8 頁。
⑥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45、59 頁。
⑦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7 頁。
[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