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馮牧與瀾滄江
    來源:文藝報 | 張昆華(彝族)  2019年04月03日13:50

    1993年4月下旬,馮牧74歲高齡仍乘機從北京飛到昆明,然后又乘車兩天穿越崇山峻嶺抵達峽谷中的瀾滄江漫灣電站建設工地,再用7天時間深入生活,訪問眾多勞動者,寫出的報告文學《瀾滄江上的小太陽》發表于1993年7月15日《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照片為馮牧(中)、張昆華(右)、電站工人(左)在瀾滄江上的合影。

    2019年2月24日是馮牧百年誕辰,他是我在軍隊時的領導和恩師,我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冰心的木香花》中就有6篇寫到馮老。如今我已83歲,回憶往昔,仍然感慨萬千——

    生活中竟然有這種難以預料的巧合,或許這只是抗拒無奈的天意吧。1994年9月中旬由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家、散文家馮牧率領的中國作協作家代表團到云南訪問,團員中有吉林的喬邁、遼寧的劉兆林、北京的白舒榮等。離中秋節還有4天,17日這天早晨,我們一行人從昆明的翠湖之濱出發前往大理。當我們的中巴疾馳在彩云之南的紅土高原上,可能受到遙遠的山谷里傳來的江河奔流的濤聲的感染,經河北的劉小放提議,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推舉出代表團里最年輕的來自黑龍江的女作家遲子建,請她用她那如歌的行板朗誦起解放軍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又是馮牧親手贈送的《馮牧散文選萃》一書中的《沿著瀾滄江的激流》:“……瀾滄江的兩岸是壯麗的,豐饒的。無論是山峰上,懸崖邊,都密生著蔥蔥郁郁的亞熱帶森林;密林都被叢生的藤蔓攀附著,纏繞著,許多參天巨樹身上都披滿了各種各樣的附生植物,從樹頂上一直垂掛到江邊,有的又好像是老人的長須。我還是第一次發現,那些生長在江邊和崖壁上的樹木,竟有這樣驚人的頑強的生命力量……”

    聽著遲子建女中音的柔美朗誦,在車身波浪般起伏的顛簸之中,我久久地注視著依傍車窗而坐的馮牧:稀疏的白發被涼爽的秋風吹拂著,面部泛起淡淡的微笑,不時有藍天白云青松黃櫟紅楓的光彩在他的眼神中跳蕩……那時我似乎產生了一個幻覺:他變成了那挺立在瀾滄江邊崖壁上的一棵大樹……

    是的,馮牧是我國文學森林中的一棵大樹!從1938年由北京投奔到革命圣地延安起,他就在《解放日報》丁玲領導下編輯文藝副刊期間發現和推出了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郭小川的詩等一大批抗日戰爭根據地文藝的代表作品。新中國成立后,從50年代初期又有一大批軍旅作家如公劉、白樺、彭荊風、林予、公浦、季康、周良沛、吳源植、郭國甫等像云南邊地的春鳥在他這棵文學大樹的枝葉間發出了清新的歌唱……

    然而萬萬想不到的是,那么深情地熱愛著云南的馮牧,1994年的9月竟是他人生最后的云南之行。命運是多么地殘酷。一年之后的1995年9月,離中秋節還差4天,噩耗自北京傳來:馮牧與世長辭!

    那時,我從書架上找出《馮牧散文選萃》捧著,眼前依然如1994年9月那樣產生了一個幻覺:那與北京相距萬里之遙的瀾滄江岸邊一定有一棵大樹帶著它那長年裸露在風浪之中的千千萬萬條根須,轟然一聲投入了澎湃的激流;江水簇擁著這棵大樹茂密的枝枝葉葉,在浪花中旋轉;崖壁上那宛若淚雨的沙石追隨而下,刷啦啦,刷啦啦,如泣如訴……

    是一年前的9月,在歡快的行程中,馮牧親自聽到了喝漠河、黑龍江、松花江水長大的遲子建對云南這陌生大地上的瀾滄江充滿了熟悉而親切感情的聲音,不然他也許會難以相信奔騰在云南高原峽谷中遙遠的瀾滄江會對東北的女作家煥發出那么美麗那么豪壯的魅力。

    在穿行于清風流云的車上,當遲子建朗誦完畢,車里再一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緊接著劉小放又指名讓我對《沿著瀾滄江的激流》進行讀后的即興賞析。我沒有平常在會議上那種回避或推托發言之意。許多人都知道,在云南沒有誰比我與馮牧有更多的邊疆之旅了。30多年來無論是在軍隊、在《云南日報》、或在省作家協會任職期間,都是我一次又一次陪同馮牧到小涼山瀘沽湖,到高黎貢山與當打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峽谷,到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間的金沙江虎跳峽,到迪慶高原的碧塔海和小中甸林區,到大理點蒼山、賓川雞足山、劍川石寶山、麗江云杉坪等山川村寨、邊防哨卡訪問,甚至可以說我比誰都要了解馮牧那些情深意美的有關云南的散文創作過程。因此我毫不猶豫地接過話筒,未作更多思索便隨心談了起來:“馮牧是用他艱難跋涉和親歷險境,是用他珍貴生命和真摯感情去抒寫瀾滄江的。詩人袁水拍、畫家黃永玉在讀過他的這篇散文之后,就決意要去瀾滄江,并且也是依循著馮牧的《沿著瀾滄江的激流》,由西雙版納允景洪到橄欖壩的這段航程。游罷回京,他倆幾乎是用同樣的腔調對馮牧說:‘哎呀,上當上當。怎么沒看到你所描繪的那么精彩的風光……’馮牧微笑著反問:‘你們是怎么去的呢?’他倆都說是乘大型機動江輪去的。馮牧有些得意地說:‘可我是乘傣家船夫劃的小木船去的呀!’據我所知,這也不怪詩人和畫家。是由于他倆職位高名聲大,當地的有關部門不讓他們在驚濤駭浪中乘小船去冒風險,因而才乘居高臨下的機動江輪,視覺和感覺就有些不同了,因此也就沒有馮牧獲得的獨特體驗;而馮牧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瀾滄江的生命融為一體的,是以普通的邊防戰士和平民作家的身心與傣家船夫及其小船共心跳共脈搏的……”

    我的賞析當然是粗淺的。但馮牧當即便給我很高的評價:“昆華的分析甚至比我的散文還生動!”

    這又是他的謙虛,但他的話又是當著10多位各省的著名作家所說的,我也只得如實道來。

    在我國經濟、政治生活都處于十分艱難困苦的60年代初期,馮牧以虛弱多病之軀到云南來,去邊疆跋山涉水,不但寫了豪邁壯麗的《沿著瀾滄江的激流》,還寫了靈秀飄逸的《瀾滄江邊的蝴蝶會》,成為當時沉悶文壇的美談。后者刊發于《人民日報》,之后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和各種佳作精選本以及辭典,他的一篇篇散文以其昂揚的風格和優雅的審美情趣,影響了一代代青年讀者與作者。

    1994年9月組建的中國作家代表團那次雖然沒有實地到達瀾滄江訪問,但作家們跟著馮牧的散文行走,仿佛也置身于瀾滄江的激流。

    一路上,無論是乘車,走路,閑談,開會,馮牧如數家珍地給來自東北和華北的作家們講述云南的名山大川,介紹多種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姿多彩、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簡直使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云南人對云南的知識顯得相形見拙。為此我尊敬地給馮牧起了個雅號:馮霞客。大家都一致贊成。馮牧可以說是當代當之無愧的徐霞客。他能隨口背誦出徐霞客對滇池之濱的石城、對大理蒼山的清碧溪、對麗江芝山上木土司的解脫林和五鳳樓、對雞足山上的靜聞和尚墓地等等的描述原文。他像徐霞客那樣對云南的這片天地和天地之間的各民族群眾滿懷著摯愛之情。

    再說瀾滄江吧。馮牧的那篇《沿著瀾滄江的激流》寫的是西雙版納最具特色的我國境內最后一段瀾滄江流程,出了橄欖壩便是被東南亞各國稱為湄公河的國際河流了。馮牧與瀾滄江的緣分,絕不僅僅是那江灘跌宕、驚濤騰嘯的下游和江邊那艷麗如花的蝴蝶會,他還有著一次瀾滄江中游的十分動情的訪問。那是他從1954年率領云南軍旅作家群橫跨瀾滄江之時就萌生的一個關于“瀾滄江上小太陽”的水變電的美夢的追尋和實現。馮牧訪問瀾滄江,寫作《沿著瀾滄江的激流》,是1961年春天,西雙版納傣族群眾歡度潑水節期間。1973年春天,他又被滇南駐軍的老戰友老首長請來躲避“文革”劫難,再次去紅河、瀾滄江訪問。馮牧與瀾滄江的感情是長久而深沉的。只要一說起瀾滄江,他的笑容就會像浪花一樣綻放。相隔20年后,也就是1993年4月下旬,當瀾滄江漫灣水電站施工建設單位通過我邀請馮牧去參觀訪問時,在電話中他毫無半秒鐘的猶豫便欣然答應了。他喜孜孜地對我說,多年前,張光年曾將他譽為“候鳥”,這候鳥一聽到云南、瀾滄江,便想南飛了。果然,幾天后當馮牧從寒冷的北京的早春天氣飛到溫暖的百花盛開的昆明,步出機場,他邊走邊告訴我:怪啦,只要雙腳一踏上云南的土地,就覺得兩腿來了勁,呼吸暢快,渾身的疼痛就抖落了。盡管昨晚為趕寫《關肅霜傳》的序言,一直到凌晨3點鐘才稍微休息了一會……

    第二天一早,仍按原定的日期行程從昆明出發,當我們乘車馳過南詔古國的故地,不斷向上攀越哀牢山和無量山的一道道橫斷山脈時,車廂里恰好播放起馮牧青年時代就在延安寶塔山下的窯洞前唱過的抗日戰爭歌曲《延水謠》,他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延水濁,延水清,情郎哥哥去當兵……”

    這哪像74歲高齡的老人呢?由昆明經楚雄、南華、云縣、彌渡、景東到達瀾滄江漫灣電站工地,經過兩天來500多公里的山間行程,應該說已是疲憊不堪的了。但當他看到那正在層層加高的宏偉的攔江大壩,看到那泄洪口的激流躍上藍天而撒出萬千條彩虹時,便立即興奮地投入了施工現場采訪。他時而踏上聳人云天的壩頂,時而鉆進沉悶灰暗的壩體內的廠房,時而撫摸著釘牢了邊坡塌方的錨釘,時而又向總工程師請教技術問題……整整7天的時間,馮牧在瀾滄江兩岸和瀾滄江激流上,訪問過從管理局長賀恭到普通工人百多位第一線工程建設的勞動者,足跡踏遍了高山河谷、壩體內外。我曾聽到一些職工指著馮牧上工地時必戴的那頂橘黃色安全帽,紛紛議論著:“看,那就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那就是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瀾滄江邊的蝴蝶會》的著名作家,這回肯定又要寫我們漫灣電站的什么啦……”

    果然,馮牧從云南回到北京不久,1993年7月15日《人民日報》便以近整版的篇幅發表了他的報告文學《瀾滄江上的小太陽——漫灣水電站散記》。幾天后,這張《人民日報》在漫灣電站建設者的手中傳來傳去,成為讀者最多的一張報紙而留下了重重疊疊的手印。事后一位友人告訴我:當一位老工人在瀾滄江邊就著瀾滄江激流發出的電光讀完了馮牧的這篇文章,讀到最后一句:“我想,我應當把自己發自衷心的贊頌,奉獻給瀾滄江上的光明使者——英雄的漫灣人”時,眼里流出了閃爍著電光的淚珠……

    歲月雖然在流逝,但歷史卻記載著這樣的事實:當漫灣電站從1993年6月30日第一臺機組首次發電到6臺機組已全部建成并如設計那樣發電容量達到150萬千瓦而勝利峻工之后,其中大多數職工已轉移到漫灣下游的大朝山電站去為另一個小太陽的放射光明而日夜奮戰不息,他們一定會想起1993年春天,馮牧離開漫灣時說過的那句話:“我還要來下一個電站工地大朝山看你們,寫你們,因為我們共同有一種瀾滄江情結……”

    但是,我想輕聲地沉痛地告訴瀾滄江上的人們:馮牧先生,他再也來不成了……1995年9月20日上午,當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金黃色白楊樹葉在秋風中嗚咽著飄落的時候,馮牧的同志們、親友們,正舉行著與他的遺體最后告別的儀式。哀樂將把他送到烈火之中,他將化為一朵彩云,在他的第一故鄉北京、第二故鄉延安、第三故鄉云南,來來回回地飄來飄去,當然他肯定要重來訪問他寫過多篇散文的瀾滄江的激流……

    選自散文集《冰心的木香花》(文匯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本文略有改動。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好吊妞这里有精品|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91|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精品*5在热|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a|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91人前露出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