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9日在北京揭曉。按時代早晚排列,它們是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陜西澄城劉家洼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據了解,今年入圍“十大”終評的20個項目,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史前、夏商周、秦漢、近現代等多個考古時期。
最終選定的“十大”,是以什么標準來評判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學術價值的含金量是重要標準。比如,項目在歷史文化的溯源上取得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和新認識,在探索先進科技手段應用于考古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和新突破。
“考古評選不是曬寶或鑒寶。”本屆評委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重要遺址和文物的發現,有很多偶然因素,深度發掘其所蘊含的科學和文化內涵更為重要,因此,加大對項目的學術價值的考量是評選的導向。
同為評委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十大”的特點可謂三個“廣”。時間跨度廣,從舊石器時代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到近代的甲午海戰的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上下幾萬年;地域范圍廣,西至新疆,東至江蘇,北起遼寧,南止廣東,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涉及內涵廣,諸多項目都為解決不同的課題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