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松陽怎樣拯救老屋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走在浙江松陽,你真的會有一種“復得返自然”的余閑。在周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群山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松陽保留著上百座格局完整、鄉村氣息濃厚的傳統村落,黃墻黛瓦、梯田茶園、綠水青山,儼然一幅典型的山居圖景。尤其是那些隨處可見的老屋如點點繁星,如同傳統村落的“根脈”一樣,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舒緩著無數人的焦慮。
松陽,如今被譽為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當年也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而蕭條,村里人不是選擇進城務工,就是遷居城鎮,鄉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很多老屋閑置了,破敗了,無人管理維護,保存狀況岌岌可危。幸運的是,我們沒有任由這些老屋消失,也不希望看到一幅幅“山居圖景”消亡,無數的人因此行動起來,才有了今天的生機勃勃的松陽。
實現村民對村落的自發保護
2016年的春天,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來到松陽,將松陽確定為低級別私人產權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公益資助項目——“拯救老屋行動”首個試點縣。
松陽縣成立了“拯救老屋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最值得稱道的是項目一開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意見,放棄過去文物保護工程由擁有文物保護資質單位來承擔“設計+施工+監理”的模式,采取村民自愿申請、基金會資助、政府扶持、專業技術團隊引導的方式合作開展。
原有的傳統工程實施模式為什么會被放棄?原因似乎并不復雜,老百姓的參與度不高。過去的模式專業性要求較高,所花費時間、人力、資金成本較高,村民無力承擔,政府對工程項目的整體包攬成為必然,這些房屋的真實擁有者村民反而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發言權,只能被動接受,久而久之,就在無形中割裂了村民與自家老屋之間的情感聯系。
于是,即使在面對不用花費一分錢就修整好的老屋時,村民情感深處還是缺少對老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多老屋修好不久之后就出現各種違章搭建和改建,默默訴說著大家的不滿。
因循舊制無以為繼,推陳出新勢在必行。
“拯救老屋行動”重新梳理了村民、政府、社會力量的角色定位,重新規劃了彼此應該發揮的作用,其目的是激發村民的自主性、加強村民的參與自覺,實現村民對于傳統村落自發地保護、維護和傳承。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松陽形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實施流程:申請初選、修繕方案和概算編制審核、項目合同簽訂、施工組織、竣工驗收、檔案整理,一步步緊緊相扣。
村民是文物建筑的產權人,自然也就是項目的主體,擁有產權人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可以自主選擇自己依賴和喜歡的工匠,由工匠配合產權人共同完成項目申報、修繕方案和概算編制以及施工組織。“拯救老屋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對村民開展項目全程幫扶、指導,具體承擔申報項目初選、方案和概算審核、工程監管、施工竣工驗收以及檔案整理工作,起到輔助和監督作用。基金會承擔社會資本的角色,承擔資金資助,監管資金的使用,是項目的資金支撐;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作為項目技術的唯一支撐團隊,重點把握項目實施的技術方向,制定技術標準,開展技術指導,培養地方工匠隊伍。
這樣產權人、政府、基金會、技術團隊等幾方共同構建起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實施體系。
2018年9月6日, 隨著松陽縣三都鄉呈回村20號老屋修繕驗收完成,松陽縣首批142幢老屋已全面竣工驗收,“拯救老屋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而這一切,很大程度要歸功于最初的框架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作為專業設計院,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一直以為社會、業主提供設計產品為業務。然而,在松陽“拯救老屋行動”中,古建院感覺,要想真正實現護的可持續,其重點在于基層文物管理單位、地方工匠和產權人自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對于給村民一個修繕完成的老屋,不如將老屋保護修繕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教給他們。
作為項目唯一的技術支撐團隊,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為村民們制定了簡單易學的操作方案,包括《浙江松陽縣傳統村落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技術導則》及《修繕概算指南》《修繕方案要求》《修繕驗收辦法》四大技術文件,同時結合現場技術指導和工匠培訓,摸索出一條以核心技術為引領的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浙江松陽縣傳統村落保護修繕技術導則》是松陽文物建筑價值特色保護、地方傳統工藝傳承、修繕與使用兼顧的引導性文件。我們以不改變文物原狀、能修不換、堅持鄉土做法、保護文物建筑景觀環境為基本原則,以消除建筑的危害因素、保存建筑的傳統風貌和特征要素為目的,制定了針對建筑基礎、地樓面、墻體、木構架、木裝修、屋面、裝飾的修繕和防護的技術要求。同時在不影響建筑特征要素的前提下,增設屋面防水層,配備給排水、強弱電設施,增設廚房、衛生間的技術要求,努力改善老屋的使用功能,使其更為舒適現代。在這些技術導則和其他文件的規范下,松陽的傳統鄉村建筑保護和利用都有了自己的規矩。
古建院還通過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培育地方工匠和施工隊伍。項目實施過程中,累計培訓松陽工匠達900余人次,工匠的文物修繕觀念日益加強,工程質量也基本達到文物維修要求的水平。目前,松陽已經組建傳統工匠隊伍30余支,初步建立了“工匠資源庫”,打響了“松陽匠人”品牌。以此為契機,松陽縣也進一步出臺政策,將培養一支素質過硬、技藝精湛、專業齊全的工匠人才隊伍變成常態性的工作。如今這些工匠不僅僅活躍在松陽周邊,而且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技術輸出,在更廣大區域內進行傳統建筑的維護與修繕。
這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傳統技藝只有實現了活態傳承,鄉村的振興才算有了自己的動力支撐。
看起來,松陽在老屋改造的實踐中,不出施工圖、不公開招投標、不規定修繕資質、不進行工程監理,但實際上卻有效地加快了工程進度、降低了建設成本又保證了工程質量,其中的奧妙就在于形成了一套“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政府主導,群眾自發參與,專業團隊技術支撐”的經驗模式。松陽老屋的修復,解決了傳統村落中私人產權文物建筑存量大、分布廣、修繕資金短缺的瓶頸,改善了百姓的人居環境,拓展了村民公共活動空間,吸引了更多人才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從而推動了鄉村新型經濟業態的發展,推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來到松陽走進老屋,居家養老中心、黨建中心、中醫館等鄉村公共活動場所也選擇老屋落戶,紅糖作坊等傳統產業實現復蘇,鄉村民宿、攝影寫生基地等新興產業經濟雨后春筍般涌現。老屋的修復,帶來了人心的修復、文化的修復和經濟的修復,松陽“拯救老屋行動”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覺,激發了鄉村的生機與活力,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下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