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史詩·黑龍江卷·伊瑪堪》 讓伊瑪堪傳承下去
赫哲人以伊瑪堪為榮,口耳相傳,世代傳唱;伊瑪堪為赫哲族爭光,唱出國門,走向世界。伊瑪堪是歷史悠久、用赫哲語說唱的英雄莫日根之歌,是其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象征,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入選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學術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伊瑪堪反映了其民族的征戰史、遷徒史、漁獵史,記錄了其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薩滿信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風格,被譽為“北部亞洲漁獵文化的活化石”和“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活標本”,是赫哲族活著的口碑歷史和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專程前往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看望,與赫哲族群眾聊生活和生產、談民族文化傳承,饒有興趣地觀看伊瑪堪傳習教學,贊揚伊瑪堪很有韻味。2017年8月上旬,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來黑龍江檢查民間文學保護工作,召開座談會,訪問民族聚住區,調查民間文學采錄和保護,專訪老專家、老學者,布置編纂工作任務,落實省卷領導小組和編委會成員,在報刊和網絡平臺撰寫發表了介紹黑龍江民間文學和史詩專家的文章。這些關懷和舉措,極大地鼓舞了赫哲族人民和編委會成員,大家表示要為搶救和保護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編纂工作中,我們遵照《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史詩卷編纂體例要求和《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手冊》等有關文件,搜集了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重要演述場景、重要民俗實踐、重要史料的照片300余張,從中精選出90余張;搜集了刊有伊瑪堪作品的十余種書籍和版本,最早的是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最近的是2014年出版的《伊瑪堪集成》。在編纂全卷時,概述一文四易其稿。伊瑪堪作品選用13部長篇伊瑪堪和凌純聲在1930年采錄的一篇伊瑪堪故事。在每部作品前撰寫了內容簡介、演述者簡介,介紹了采錄過程和發表情況。卷后還撰寫了三篇附錄,分別是《作品中的赫哲語和漢語對照表》《作品中的東北方言和漢語對照表》《翻譯、采錄整理者簡介》,使本卷內容更好反映出伊瑪堪的傳承現狀。
伊瑪堪的采錄保護工作從1930年開始,已走過了近90個年頭。上世紀70年代,黑龍江省民協主席王士媛主抓全省民間文學的采錄保護工作。1980年,她組織了伊瑪堪搶救小組,采錄到長篇和短篇伊瑪堪12部。1982年4月,她親自深入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采錄整理了葛德勝說唱的《木都力莫日根》。另外,她還編輯出版《黑龍江民間文學》1-21集,約有500余萬字,其中第2集、第20集、第21集是伊瑪堪專集,首次發表伊瑪堪7部長篇和5部短篇。在此基礎上,1997年和1998年,由黑龍江省民協編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伊瑪堪》上下卷,共計120萬字,收錄14部伊瑪堪長篇。以上這些采錄成果,為本卷編纂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卷在2018年8月完成初稿,先后有7位史詩專家組專家和學術委員會終審專家參加審稿,他們分別是斯欽巴圖、阿地里·居瑪吐爾地、高荷紅、陳崗龍、林繼富、高丙中、朝戈金。以上專家學者審稿后共提出49條修改意見,其內容涉及文本的代表性、語言的規范性、概述的結構等。
作為主編,我深感肩頭責任重大。我是1969年3月從杭州市下鄉到黑龍江同江縣的。在同江,我生活工作了25年,采錄了5位伊瑪堪老歌手說唱的20余部伊瑪堪的長篇和短篇。1980年,伊瑪堪歌手吳連貴臨終前對他的女兒說:“你去告訴同江縣委宣傳部的黃老師,讓他把我給他說唱的伊瑪堪和故事傳承下去!”不久,他女兒跑到縣城來找我,告訴了她父親的遺囑。
1989年夏天,我聽說伊瑪堪歌手尤樹林病重,專程回同江街津口村看望老人。尤老拉著我的手說:“小黃,我相信你一定能把我講唱的東西整理出書,傳承下去的!”這些年來,這些歌手的臨終遺愿不斷鞭策著我盡力做好對赫哲族文化和伊瑪堪的傳承、保護、研究等相關工作。我一定要完成老歌手們的遺愿,把書稿編好,交上合格答卷,讓伊瑪堪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