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絕唱 再煥新生
20世紀80年代前后,在多次踏查滿—通古斯語族各民族民間文學遺存的基礎上,馬名超提出東北存在一條狹長的史詩帶,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就是赫哲族的伊瑪堪。赫哲族人口較少,2010年時統計數字為5354人。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伊瑪堪由赫哲語演唱,為該民族傳承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習俗等的唯一形式,堪稱“北部亞洲漁獵文化的活化石”。1934年,《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為新中國成立后民族文化調查、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調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幸得前輩學者的調查,留下了珍貴的“伊瑪卡乞瑪發”(史詩歌手)演唱錄音錄像資料,并以此為基礎出版了多種文本。20世紀80年代前后出版的《伊瑪堪》(上下卷)成為后來諸多版本之源,文本最全的是2013年出版的《伊瑪堪集成》(上中下)。民族語漢語對照本有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所1989年出版的《赫哲族伊瑪堪選》,收入《滿都莫日根》《沙倫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片段)》《木竹林莫日根(片段)》;2012年出版的《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英雄敘事詩·赫哲族卷》,除了前四個文本的完整本外,另收入《香叟莫日根》《希爾達魯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希特莫日根》。英文翻譯本有2013年出版的《中國赫哲族史詩伊瑪堪(英文版)》,收入《香叟莫日根》《滿都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
21世紀后,赫哲族伊瑪堪發生了若干值得關注的事:2003年,最后一位歌手尤金良去世,《希特莫日根》成為最后一部被完整記錄的伊瑪堪;2006年,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吳明新、吳寶臣成為赫哲族伊瑪堪國家級傳承人;2011年11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厘島會議批準伊瑪堪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會議文件對伊瑪堪作出如此評價:伊瑪堪“有助于赫哲人的認同和凝聚,構成其歷史和價值觀的載體,并為之提供了連續感,在季節性勞作和節慶活動中發揮著集體記憶、教育和娛樂的功能”;2011年始,吳明新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敖其鎮開始教授赫哲語,后成立伊瑪堪講習所,講習所漸次擴大為四個;2016年,齊艷華發起微信群“團結的赫哲人”,堅持每天學一句赫哲語,群里共238人;2017年,尤秀云演述的12章《希特莫日根》的錄音資料作為向聯合國履約的文本。
2018年,《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史詩·黑龍江卷·伊瑪堪》13部文本中,12部選自1997和1998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瑪堪》(上下卷),僅《希特莫日根》選自《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英雄敘事詩·伊瑪堪》。
伊瑪堪的演述必須依托赫哲語,漢語與赫哲語對照的文本20世紀80年代就由尤志賢完成。在《赫哲族詞典》及伊瑪堪赫哲語國際音標對照本的編纂過程中,尤志賢堪稱先驅,傅萬金堅持不懈,近年來翻譯《希特莫日根》協力伊瑪堪順利完成聯合國的履約工作。吳明新、吳寶臣與8位省級傳承人及微信群“團結的赫哲人”,身體力行,以面授等方式教授赫哲語。
20世紀70年代,黃任遠被伊瑪堪吸引,開啟與伊瑪堪半個世紀的緣分,他不間斷地采錄伊瑪堪,與多位歌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80年代,《黑龍江民間文學》的主編王士媛與馬名超、黃任遠、張嘉賓等學者先后到赫哲族聚居區調研;1980年和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教研室與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黑龍江分會(黑龍江民協)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曾兩次赴三江地區采錄《香叟莫日根》。每一次文本的采錄,黃任遠都是參與者;21世紀初,于曉飛也是在黃任遠的多次陪伴下完成了對尤金良的采錄錄音。
正因為國家對民族民間文化持續的重視,伊瑪堪歌手的積極傳承,多位學者的努力,才讓不足萬人的赫哲族能夠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編纂《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史詩卷》,其重大的文化史意義定當得到當世和后人的認可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