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木則子:當我最美麗的時候,我十分不幸,我十分頹唐,我寂寞得不像樣 抵達真實的時刻,“美”的感受就有了
當我最美麗的時候
城市轟隆隆倒塌
從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看見了藍天
當我最美麗的時候
照片中的她是宮崎則子(茨木則子),21歲,正當“最美麗的時候”,還不是一位詩人。1926年,她出生于大阪,在愛知縣西尾市長大,1943年進入帝國女子醫學藥學專科學校讀書。當時戰局已經惡化,生活異常艱難。忍受饑餓、躲避空襲、在軍需工廠勞作……
她在時代的黑暗和對個人前景的極度迷茫中度過了無暇顧及也無人欣賞的青春。10年后,念及當時境況,她寫下了被廣為流傳、被譜寫成歌、被載入日本教科書的詩篇《當我最美麗的時候》。
這首詩不僅打動了同時代有著共同經歷的人,也打動了更多生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卻有著同樣青春的人。“青春很美,這是經歷過回望時說的話。身在其中是非常痛苦非常黑暗的,像孤身一人漂在大海上。”則子認為,無論哪個時代,這都是青春的本質,因為在那個混沌的人生階段里遇見自己并非易事。
最糟糕的時代,最美麗的模樣,最迷茫的青春,矛盾糾葛之中,正是她試圖發現和確認自己的開始。
1946年,她去帝國劇場觀看《仲夏夜之夢》,無意中看到了《讀賣新聞》主辦的戲曲劇本征稿大賽的廣告。順應父親心愿學習藥劑學的她懷抱著“向父親證明自己有文學才能”的想法,投出了稿件。這個名為《遠都御祖等》的劇本入選了《讀賣新聞》第一屆戲曲劇本大賽的“選外佳作”,20歲的則子“高興得仿佛在暗夜中找到了明燈”。
那是照亮她文學道路的第一盞燈,也為她照見了一個人——著名的話劇女演員山本安英。山本安英注意到她,寫來了一封鼓勵信,兩人由此結識。
當時,剛滿20歲的則子思緒混亂,一身迷茫,頻繁地拜訪山本安英,也由此從這場“決定性的相遇”中學會了生存之道,得到了值得用一生去汲取的重要啟迪——“對人也好,處事也罷,天真很重要”。
天真,是則子貫徹一生的品格,也是她詩歌中那股“清澈的水流”,詩句間的真和美、敏感和勇敢、寂寥和強悍全都托根于此。
即使長大
也可以忐忑吧
生硬的寒暄、漲紅的難看的臉
失語癥、言行拙鈍
如生牡蠣般無依無靠的感受力
甚至能被孩子的惡語傷害
可這些,絲毫不必錘煉啊!
真正難的是——
即使年老
也像初綻的薔薇一樣
柔軟地對外開放
《汲取》
漆黑大海上,“十分不幸、十分頹唐、寂寞得不像樣”的她苦苦尋覓,逐漸打破硬殼,讓內心迸出光芒。這光芒,很快就會為她照亮綴滿詩章的前方。
自己的感受力
正是在看劇、研習劇本的過程中,她有感于戲劇臺詞中缺乏詩性,于是決心學習寫詩。1950年,她向雜志《詩學》的“詩歌研究會”專欄投去了第一篇詩稿《勇敢的歌》。因為“不好意思用真名”,而廣播中恰巧正在播放謠曲《茨木》,于是茨木則子成了她的筆名,也在日后成了日本現代詩歌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
三年后的3月,同樣活躍在“詩歌研究會”的川崎洋寫信問茨木則子:“要不要一起創辦詩刊?”她應邀在東京八重洲口和素未謀面的川崎洋見面,兩個月后,詩刊《棹》問世。創刊號共六頁,只有兩首詩:川崎洋的《虹》、茨木則子的《方言詞典》。
一詩如一棹,一葉扁舟出發了。從第二期開始,谷川俊太郎加入其中;隨后,舟崗游治郎、吉野弘、水尾比呂志等人也依次上了船。《棹》雖曾一度休刊,同人活動卻未曾中斷。茫茫大海上,她有了同伴。
與詩刊《荒地》和《列島》那些直擊時代的硬派詩歌不同,茨木則子和同伴們追求的是用平易的方式去表達個體感受。從軍國主義橫行、“美就是惡”的戰爭時代走過的她強烈地追求著個人精神,渴望用自己的感受力定義美丑善惡。她的詩貼合生活,常以人、事、甚至是普通對話為主題,安靜地將個人思考寄托其中。她不用凌駕于生活之上的艱澀表達,而是汲取平常的語言,組合升華,構建起真實之美。詞句縱然平實,卻呈現出一種沉靜的整潔感,凜然的挺拔感。字字清明,句句有力。
不要把糟糕的一切
歸咎于時代
是閃著微光的尊嚴已被放棄
愚蠢的人啊
自己的感受力
要自己堅守
《自己的感受力》
然而,她對自己感受力的堅守并不僅局限于“個人”和“日常”,面對社會和政治問題,她同樣敢于直抒胸臆,頗具批判精神。
1975年10月,昭和天皇在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戰爭責任”時回答說:“關于這個語言措辭,由于我對文學的研究不多,無法回答您的問題。”茨木則子憤然寫下《四海波靜》,詩的開篇赤裸裸地貼上天皇的原話,寫下無情的嘲諷,詩的最后一節中更是用“四海波靜,默默無聲的瘆人群眾”直批當時不做任何反應的媒體和民眾。
她的侄子宮崎治也曾提起過一件事:和妻子交往時,他們曾和姑母一起去聽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的音樂會。演奏正式開始前,管弦樂團先演奏了日本國歌和美國國歌。國歌一起,觀眾們就慌忙起立。茨木則子卻說:“我不站起來,你們隨便。”就這樣,三人坐著聽完了國歌演奏。后來,這一幕出現在《鄉土之歌》里:
為什么要
莊嚴地唱國歌?
恐怕必須一邊藏匿
被侵略之血染污的腹黑過去
一邊若無其事地起立
直立不動地唱吧?
聽吧?
我不站,坐著。
從戰爭廢墟和精神荒野上成長起來的她,在價值觀激變的時代中迷惑、反思、追問、求解,倚賴著真實的感受,用清醒獨立的個人思考撐起了詩句中的精神風骨。
“我不站,坐著”,即使在當今的時代,依然振聾發聵。
失算
同是1975年,茨木則子的丈夫三浦安信因病急逝。痛失最愛之人,一向內斂克制的她曾一度崩潰,號啕大哭。
三浦安信出生于山形縣鶴崗,“面容清秀,有莊內蕃士之風”,像極了同樣出身于此地的小說家藤澤周平筆下的人物。2002年,山田洋次導演的《黃昏清兵衛》上映,茨木則子曾多次說及片中扮演井口清兵衛的真田廣之無論是樣貌還是操著莊內方言的說話方式都和丈夫十分相似。
和清兵衛一樣,身為醫師的三浦安信同樣沉默、謙遜、樸素。在《美的語言》一文中,茨木則子曾提及一位友人說起“我老公的好,就是沒有野心”。她認為這句話打破了固有觀念,蘊藏著個人發現,是美的語言。雖是探討語言,卻在褒揚女性獨立的同時,對那些“沒有野心卻盡職盡責的了不起的男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現實中,三浦安信就是這樣一個男人。詞句看似言他,其實對丈夫的愛慕和贊賞已經暗藏其中。
經由一個男人
我見到許多異性
男人的溫柔、可怕
軟弱無力、強大
適當的無用、狡猾
教育我的嚴格老師
可愛的幼小孩子
美
甚至是難以置信的蠢事
他無意中給我看,全部都給我看了
二十五年間
我無意中看,全部都看見了
《一個人》
在友人眼中,他們是一對“不可思議的夫婦”,兩人之間話并不多,卻心意相通。茨木更是直言丈夫是“上等的男性”,為自己培育了一個獨立的世界。然而生活并非總是詩意。早在1961年,三浦安信就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倒,長期住院。后來身體雖得以恢復,但精神上卻時常陷入抑郁。茨木則子在日記中記下了對丈夫身體的掛念,也記下了類似于“和Y和好了,我原諒他了”,“傍晚,又下雨。和Y兩個人散步走去車站”等極其普通瑣碎的日常。
Y是三浦安信名字的首字母。相伴的25年間,Y只出現在日記里。而在獨居的31年間,茨木則子默默地將思念鑄成了詩篇。晚年時,她才對朋友略微提及過這些詩,并表示不想在生前出版,一是“很害羞”,二是別人如何解讀她的詩都無所謂,唯獨這些詩不想接受批評。
在她去世之后,侄子宮崎治在家中找到了寫著字母Y的收納盒,里面整齊排序的手寫詩稿最終印成了《歲月》。
讀完這些詩的谷川俊太郎曾忍不住要打電話給茨木,想告訴她這些詩太好了,卻又猛然意識到伊人已逝。他在編選《茨木則子詩集》時評價說:“收錄于《歲月》的作品,是更為自然的茨木在呼吸。注視天下國家的眼睛轉向惟一深愛的男人時,因為飽含‘私’,茨木的‘公’才變得更深刻更廣大。”茨木則子那些“公共性”的詩篇往往呈現出古羅馬雕塑般的質感,而這些“私密性”的詩句真的就只是一個在失算的歲月中熱切遙望彼岸的柔軟小女孩。
呀,下雨了!
好美的繡球花
這襯衫合身嗎?
茶太濃啦!
啊,蟑螂!
你幫我回了那封信嗎?
唱片的聲音小一些,會吵醒隔壁的嬰兒啊!
瑣碎的對話
隨意的平常
它們曾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散發著怎樣的安寧和光芒啊
無人應答
無人慢悠悠地回話
獨自喃喃時,我不禁因為
無著無落的自問自答
而捂上了臉
曾經擁有
那么多瑣碎的美好
如今空留
不忍一顧的迂闊
《失算》
不再倚靠
詩刊《棹》創立后的第二年,川崎洋的表弟福島康人所經營的不知火社出版了茨木則子的第一部詩集《對話》,首印四百冊,定價為250日元。實際上,這也是不知火社的處女出版之作。詩集完全賣不出去,不知火社很快就熄滅了。后來,茨木則子曾表達自己的慚愧和歉意,認為是《對話》這把莫名其妙的火讓不知火社消失了。其實,這不過是無名詩人大多都會遭遇的光景,或者也是詩集時常會遭遇的慘淡命運。不過,詩歌這把火,從未在茨木則子身上熄滅。
1999年,詩集《不再倚靠》由筑摩書房策劃出版。同年10月16日,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專欄高度評價了同題的詩:“……茨木用6B或4B的鉛筆寫詩。柔軟的鉛筆下,卻生出卓然的硬質結晶。”
在詩集總是屈居書店一角的時代,這本詩集成為特例,真正上演了“重版出來”。五千冊、一萬冊、一萬五千冊、兩萬冊……詩集不斷增印。編輯打電話告知茨木則子這樣的好消息時,她甚至有些困惑地說:“差不多可以了吧。詩集怎么會賣這么多呢……”
說來有些悲哀,可為什么不會呢?
20年前,她在《讀詩之心》的開篇曾寫下:“好的詩歌有解放人心的力量。好的詩歌也能溫柔地喚起人們對一切有生之物的悲憫之心。在任何國家,詩歌都是語言之花。”
她的詩就是這樣的好詩。面對個人,有真實之美,有溫暖深情,有獨立精神的光芒;面對社會,有勇敢叩問,有深刻思考,也有憤怒的芬芳。語言,在她的詩中是挺立的。它不吶喊,只是直直站著,力量已經在那里。她的詩鼓舞過很多人,而在接受山根基世的訪問時,她說“自己從來沒有抱著鼓勵他人這種自不量力的想法去寫詩”,并坦言自己是個“軟弱、無用的家伙。寫詩有時是為了刺激和鼓舞自己”。堅強也好,軟弱也罷,在一個誠實的人身上都是動人的。同樣,她用品格,哪怕是用軟弱的品格寫下的詩,都自帶力量,也堅固著人心的力量。
已經不想
倚靠現成的思想
已經不想
倚靠現成的宗教
已經不想
倚靠現成的學問
已經不想
倚靠任何權威
《不再倚靠》
2006年2月14日,茨木則子、高瀨久子和中川美智子相約在神樂坂吃飯。高瀨久子是畫家高瀨省三的夫人,茨木則子書中的插畫多出自他之手;中川美智子則是詩集《不再倚靠》的編輯,和茨木則子保持了30多年的友誼。這天,三人開心地吃飯,聊天,相約4月一同前往莊內旅行。茨木則子還說一定要寫寫石垣琳的事,并在回家的路上去文具店買了稿紙。
第二天,中川美智子接到茨木則子的電話。
“昨天真是開心。我不是說起自己住在神樂坂時最幸福嗎,然后問你什么時候最幸福。你說,就是現在吧。說得太好了,聽到這話,我像是得到了一個禮物!打電話就是想跟你說這個……”
這是79歲的她,依然天真,依然敏感,依然柔軟地對外開放。
兩天后,她在東伏見的家中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獨自離世。遺書原文為鉛筆手寫,年月日一欄留作空白,而準備寄給家人朋友的紙印告別信在三個月以前就已經備好。她不要葬禮和追悼會,信中寫道:
“那個人也走了。”你們只要一瞬間,只是一瞬間這樣想一下就足夠了。
請記得,這個人是茨木則子。
你們只要一瞬間,只是一瞬間被她打動過就足夠了。
眾人眼中“凜然高潔”的女詩人,日常生活中很愛看電視劇和體育比賽。丈夫去世后,她開始自學韓語。也由于學韓語的原因,大愛《冬季戀歌》《大長今》等韓劇。有一次,侄子宮崎治的妻子買了裴勇俊撲克牌送給姑母,誰知她早就已經買了。
茨木則子去世后,宮崎治去整理她的書房。在那個著名的寫著Y的收納盒旁,還并排放著一個盒子。
里面整齊收集的,是裴勇俊的照片。
《冬季戀歌》熱播時是2002年,可愛的則子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