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行 為時代謳歌 ——大力推進新時代中華詩詞的復興
今天,《詩刊》社與中華文化學院聯合主辦“中華詩詞復興論壇”,這是我國詩壇一次繼往開來的盛會,必將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動新時代中華詩歌詩詞事業繁榮發展。
一、新時代的詩歌詩詞需要親近大眾、親近生活,反映億萬人民和勞動者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國當代詩歌始終與時代同行,為時代謳歌。現在全國上下正在不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的詩人們如何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優秀詩作反映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這些飽含時代性和責任擔當的問題,讓我們內心充滿時代的緊迫感。
近年來,我國詩歌詩詞創作已從舊時精英的小眾行為發展到今天人們廣為傾訴心聲的大眾行為,從書齋走入廣袤原野,詩歌詩詞已經成為真正大眾的詩歌詩詞,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從“打工詩歌熱”到《中國詩詞大會》火爆全國,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詩歌詩詞,像今天這樣令人矚目,令人激情澎湃。我們知道,法國曾是詩歌的國度,法語是詩歌的語言,有一句話說:“有多少法國人就有多少詩人” 。但時至今日,其詩歌影響力卻越來越小。原因在于,當詩人遠離大眾的時候,大眾自然也就遠離了詩歌。近幾十年來法國詩人沉湎于流派之爭和對詩歌形式、結構、表達方式的鉆牛角尖式的反復嘗試,卻忽略了詩歌的內容,忽略了社會,忽略了讀者和大眾的感受,結果就衰落了。
新時代需要真正優秀的詩歌詩詞,需要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到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反映勞動者的心聲,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在保持詩歌詩詞藝術基礎上表達詩人對現實的關懷。“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唯有進入到當代生活,充分融入當代老百姓的情態和生活語境,從實踐和生活中汲取營養,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中華詩歌詩詞才能得到更縱深地發展,彰顯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職工詩詞協會在全國億萬職工中連續五年舉辦“中國夢、勞動美”主題詩歌詩詞創作和征集活動,在職工群眾中掀起了關注詩歌詩詞、誦讀詩歌詩詞、創作詩歌詩詞的熱潮。詩歌詩詞的大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職工群眾的關心和參與。比如說,我曾到徐工集團去學習調研,看到每個車間都有詩歌詩詞的板報,許多工人都是很優秀的詩人,還把車工、鉗工等各個工種都寫成了很優美的詩詞,反映了廣大職工的很好的文學素養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新時代的詩歌詩詞需要親近時代精神,歌頌億萬人民和勞動者的時代精神。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這個國度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的文明,孕育了無數燦若日星的文化瑰寶。中華詩詞便是其中之一。中華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精華,詩歌詩詞早已融入了國人的血脈之中,已經成為國人心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古典格律詩詞講求形神合一之妙、情韻兼得之美,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光彩,穿透歷史,跨越地域,不因朝代更替而衰沒,不因戰火荒煙而失色,在三千年接續不絕的吟誦聲里,潤養著華夏兒女的心靈。在20世紀現代詩歌興起后,有評論家曾說,現代詩優于格律詩,越是工業化社會,人們越會掙脫格律的束縛,尋求自由無拘的表達。其實,詩詞的好壞,與體裁章法無關。形式自由不等于表達自由,格律規整也不代表闡發受限,能言心即為上品,真抒情便是佳作。
新時代的詩歌詩詞,其使命是弘揚時代精神、謳歌億萬人民和勞動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展現出的精神風貌。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詩人的生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體的。新時代要有新的精神狀態,要以“萬折必東不回頭”的決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懼”的勇氣,敢于涉險灘、啃硬骨頭,奮力書寫新時代的宏偉篇章。新時代的詩歌詩詞創作者應該主動投身于時代發展洪流,在創作中融入新時代的意象、氣息和能量,奏響新時代的交響曲。比如歌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就要贊美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要弘揚和謳歌時代精神,離不開與文學藝術的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性與文學性要有機融通,寫詩要講究文學性、藝術性,要有詩味。好的作品、成功的作品,無一不是政治性與文學性有機結合的作品。作品只有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才能打動人,才能感動人的心靈,才能真正起到作品的社會作用,這樣的好作品才能流行、流傳和傳承下去。
三、新時代的詩歌詩詞需要親近大自然,展現祖國綠水青山、大好河山,給人以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強大正能量。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中華古典格律詩詞生發繁盛于農業社會。總是有這么一些人,始終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在祖國的山水田園中感通和應古今不朽的詩魂,在喧囂塵世中抱持一種寧靜和淳樸。“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大千世界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山水是神州大地的筋骨血脈,是人們生息繁衍之依托、身心安放之棲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更是詩人們理想的審美載體,可以精煉的篇幅表現出雄渾壯美的氣象和開闊深遠的意境。祖國雄偉壯麗的名山大川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和胸襟,鼓舞了奮發進取的報國熱情,也凈化了崇尚真摯淳樸的審美情趣。詩人們的筆下,既奔涌著壯闊深沉的山河之戀,也飽含著真摯濃郁的鄉土之情,賦草木以靈,鐘山水以情,情景交融,渾化無跡。自然而不做作,真純而不虛矯,隨興而不勉強,祥和而溫情,可以始終給人以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強大正能量。
藝術欣賞有共通之處,當我們觀賞一幅好畫,聆聽一首好歌,品讀一篇好詩,每每在心頭低回久之,不能舍去。其實我們并非留滯在了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抽繹出了我們的聯想,我們已經進入了自己的思緒和想象。這就是意境,好作品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自然牽引你超越作品直接提供的形象去感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所詠了然于目,卻余無限遐思”。這種意境,我們可以感知,卻無法確指;我們可以品味,卻很難描繪。這也許就是司空圖所指“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了。無論其中景物如何繁雜,詩人們都能包羅收納,遺貌取神,熔煉精絕,迴轉流暢,讀罷總能給人一種光明的心理喻示、醇和的審美體驗、厚重的情感共鳴和悠遠的靈思妙想。這樣的詩詞教給我們一種生活態度,身軀應當屹立大地,“積健為雄”,心靈可以“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親近大自然的理想意境了。
倪健民:原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國職工詩詞協會會長、《詩刊》子曰詩社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