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 與時俱進 ——趙季平音樂創作的啟示
作曲家憑借對旋律爐火純青的掌控力,讓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堅持旋律寫作,堅持音樂的可聽性,堅持為大眾寫作,這正是趙季平作品雅俗共賞的關鍵所在
2019年伊始,在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主辦的“致敬新時代——大型原創交響音樂會”上,指揮家彭家鵬執棒蘇州民樂團演出了作曲家趙季平最新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風雅頌之交響》。這部融合趙季平經典藝術歌曲和新譜寫的交響性樂章的大型作品,以《詩經》和唐詩中的傳世篇章為藍本,借傳統文學經典或古樸典雅、或恢弘絢爛的意境,表達作曲家對延綿幾千年中華文化的遐思以及對新時代祖國美好的祝愿,使觀眾為作品精心營造的音響世界深深觸動。年逾古稀的作曲家所展現出的不斷突破和創新的精神令人感佩。
作為一位知名作曲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趙季平憑借眾多經典影視配樂為廣大樂迷所熱愛。影視配樂難度在于,此類創作都是依附于劇情發展、角色塑造的命題作文,很難讓音樂家充分展現個人獨立的藝術構想,這為創作套上無形的框框。然而,無論是《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的蒼勁熾烈、《好漢歌》的豪邁俠義、《遠情》的百轉千回、《笑傲江湖》的灑脫不羈,甚至是《大話西游》中看似毫無章法的混搭,一首首個性鮮明、令人過耳難忘、拍案叫絕的佳作,不僅成為烘托劇情、刻畫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為原劇所試圖表達的藝術內涵拓展出全新維度。難能可貴的是,趙季平影視音樂作品往往能脫離原有載體,成為一部部具有獨立生命力的作品,廣為流傳,甚至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鐫刻在人們的文化記憶中。
進入新世紀以來,趙季平創作重心逐漸由影視音樂向交響樂創作轉移。在繼續保持與姊妹藝術親密接觸,創作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及大量影視配樂的同時,他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藝術音樂創作中,并在題材上呈現出兩條清晰的文化脈絡:一條是以《第二交響曲——和平頌》、民族管弦樂《古槐尋根》、交響音畫《大秦嶺》等為代表的緊扣時代脈搏、抒發歷史的幽思、感懷祖國巨大變遷的“宏大敘事”;另一類則以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藝術歌曲《幽蘭操》《關雎》等為代表的追求典雅雋永風格、散發出中國傳統藝術特有人文氣質的作品。此次演出的《風雅頌之交響》的標題,恰恰能概括作曲家在藝術創作上的這一轉變——從著力于表現影視作品中特定人物角色、特定場景風物的“小我”刻畫,到書寫時代風貌、民族精神的“大愛情懷”,從而完成自己在創作上的蛻變與升華。
綜觀趙季平藝術創作,無論題材體裁如何變化,創作技法上做出怎樣的探索與創新,始終貫穿著一些從未改變的品格。首先是對于民族文化深沉的熱愛。趙季平不止一次說過,自己是“站在泥土地上寫作,與民族音樂血脈相通”。無論是年幼時對民間戲曲的癡迷、多年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的經歷,還是延續至今深入民間采風的習慣,都使他將民族文化的精氣神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脈當中,使他的創作與大多數“科班出身”的作曲家相比,呈現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仍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為例,無論是《大宅門》中地道純正的京腔京韻的藝術再現,《白鹿原》中原汁原味的陜西秦腔與影像藝術的奇妙拼貼,還是《水滸傳》《喬家大院》中不同地方音樂元素的信手拈來,西北的蒼涼、冀中的淳樸、膠東的豪爽、京城的灑脫,經過他的剪裁揉捏、融合再造,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伴隨著創作觀、美學觀上的日臻成熟,趙季平在民族音樂語匯的運用上也逐漸達到新的境界。在他近年來的作品中,我們較少聽到對民族曲調的直接運用和模仿,取而代之的是運用更為世界性的技術手段,在文化氣質、美學神韻的層面來展現中國品格。從對民間音樂元素的創造性運用,進而逐漸將這些民族文化的營養融入自己的文化血脈。
其次是對“旋律”的堅守。“旋律”這個在當代音樂創作中有意無意被逐漸邊緣化的元素,在趙季平創作中始終居于重要地位。作為其從影視音樂向交響樂創作過渡的代表作品,二胡協奏曲《心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范本。這部2006年受新加坡華樂團委約創作的作品,由作曲家根據1995年為孫周的同名電影配樂擴充發展而成。其突出特色在于,旋律不僅是傳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樂曲更是通過旋律的連綴衍展來完成這部16分鐘作品的主要結構力。這是在一般交響性作品中很少有人使用的鋌而走險的寫法,但作曲家卻憑借對旋律爐火純青的掌控力,讓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堅持旋律寫作,就是堅持創作的可聽性,就是堅持為大眾寫作,這正是趙季平的作品始終做到雅俗共賞的關鍵所在。
再次是不拘一格、敢為人先的品格。生活中溫文爾雅、平和淡定的作曲家,在他的創作中將“特立獨行、敢為人先”的品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如他最早為人們所熟知的《紅高粱》的配樂中,破天荒地起用36支嗩吶、4支笙、一面大鼓所營造出的震人心魄的音響,宣泄出民眾心底的力量,不僅為影片增色不少,而且至今回響在人們記憶當中,成為當代中國音樂史上的神來之筆。這也是趙季平作品自成一格、少有雷同的關鍵所在,更是他不斷尋求自我突破和創新的原動力。
自蕭友梅、黃自、譚小麟等以來,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已歷經數代音樂家篳路藍縷,留下眾多載入史冊的作品。時至今日,當代中國音樂家們已經越來越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潮,但無論技法如何創新,觀念風格如何開放多元,中與西、古與今、雅與俗、形與神這幾對關系始終是作曲家需要面對的時代課題。這是社會文化傳統使然,亦是藝術創作尋求自身個性之必然。拜民間為師,尋生活素材,拾厚重歷史,寫華夏新風,以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趙季平以數十年的藝術探索,走出一條雅俗共賞、與時俱進的創作之路,更展現出一位藝術家始終緊扣時代脈搏,與社會文化發展主流保持同步的文化自覺。這也是趙季平音樂創作給我們的經驗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