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鑄魂,藝術人文之大道
3月4日,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 ,許多人與我一樣倍感振奮。“培根鑄魂” ,既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天職,也是我們要不斷堅守的目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自覺地以此為圭臬,努力奉獻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
一、民族之根、人民之魂是文藝之源
培根鑄魂,我以為,這“根”就是民族之根, “魂”就是人民之“魂” 。那么,“根”在哪里,“魂”在何方?歷經苦難而愈挫愈奮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最主要的就是我們深深地植根于廣袤厚實的神州大地而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在數千年的艱難跋涉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形成和發展了剛健頑強的魂魄,從而使我們始終自立于世界之林。
大家應該還記得:新時期曾出現過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 “尋根文學” ,后蔓延至電影、電視、繪畫、音樂、舞蹈等領域,在當代文壇藝苑產生過重要影響,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對這些文藝家的“尋根”追求和付出的努力,應予充分肯定。但“尋根文學”及相關藝術,也存在著不足。一是更多地轉向久遠的過去或荒蠻的鄉野,二是較多地聚焦于民族中的劣根性,這固然令我們警醒,但也未免以偏概全,對此我們也要予以反省。
中華民族之根,誠然來自久遠的歷史,但同樣蘊藏于當代現實之中;中國人民的魂魄,誠然在歷代先賢那里閃耀,但也在當今百姓身上閃光。這里僅舉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兩個典型事例——紅旗渠工程和塞罕壩工程,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被周恩來總理當年譽為“新中國兩大奇跡”之一的紅旗渠(另一奇跡為武漢長江大橋) ,于20世紀60年代橫空出世。歷經十年建成的紅旗渠,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結束了當地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既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大問題,還讓幾十萬畝耕地得到了灌溉,實現了糧食逐年增產。林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在太行山巖上筑起了一座豐碑。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在當代的一個象征。
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林場,于1962年建場,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創業大軍集結于這個“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在沙地里播種、在石頭縫兒里栽綠。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林場建設者們艱苦奮斗、默默奉獻,營造出了112萬畝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將森林覆蓋率從11.4 %提高到目前的80%,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是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塞罕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林場被授予聯合國系統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獎項——“地球衛士獎”。
類似紅旗渠工程和塞罕壩工程這樣的偉大奇跡,在當代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而且還在不斷涌現。在這些偉大的創造中,不正彰顯著我們民族、我們人民的“根”與“魂”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地為當代人民立言,表達當代人民的心聲,展現當代人民的風采,使我們的“根”更深,讓我們的“魂”更健。
二、文藝家要不斷修煉自己根正魂健
修身是中華民族的一條優良傳統。“為仁由己” ,“推己及人”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強調的都是從自己做起并做好,然后才可普度眾生。當代中國文藝家要肩負起新的偉大使命,首先就要使自己根正魂健。
在當代中國文藝家中,曾經涌現過許多根正魂健的典范。柳青、周立波、路遙、劉文西、施光南、閻肅和烏蘭牧騎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里我們簡略回顧一下閻肅的人生道路和創作歷程,對當代文藝家為人從藝當大有裨益。
作為當代中國文藝界的“常青樹” ,80年人生路, 60載藝術情,是什么力量激勵著閻肅奮斗不息、追求不止?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一生是在用一種歌唱和贊美的方式來愛黨愛國。 ”這是一種多么深沉而堅定的信念啊!就是因為他始終堅守高唱時代主旋律這一藝術的制高點,讓他也達到了當代文藝的巔峰。
任何杰出的文藝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經過多年歷練、磨練和修煉才成正果。閻肅一生基本上是職業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深入生活,聯系群眾(主要為部隊官兵) ,在藝術上不懈追求。尚未念完大學,閻肅就于1950年調入西南青年文工團工作。在文工團里,開始是當演員、合唱隊員、樂隊劇務,后來成為導演,年輕的閻肅可謂“全能” 。1953年閻肅調到西南軍區文工團任分隊長,后任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空軍歌劇團編導組組長、空軍歌舞劇團創作員。從此開始了他的專業創作之路。
享有盛譽的歌劇《江姐》 ,是閻肅的成名作。這部歌劇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轟動,也奠定了閻肅在音樂界的重要地位。但他并不滿足,依然筆耕不輟。對人民群眾,閻肅有著無比的深情與大愛。1998年,閻肅已近古稀,仍堅持前往抗洪一線,參與組織“我們萬眾一心”“攜手筑長城”“同舟共濟重建家園”等大型抗洪賑災義演募捐晚會。——這就是一位文藝老兵的情懷!
閻肅的追求與探索,不是可以給我們以諸多啟示么?
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面對各種名利的誘惑,當代文藝家也要堅守初心。作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我們要始終葆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這樣博大剛健的情懷。一旦化為文字、旋律、畫面、影像等之后,自然就高遠而超邁,成為時代的精神標識。
三、以如椽大筆展現歷史巨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言: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還有比這樣絕佳的機遇更激動人心的嗎?還有比這樣絕妙的契機更能激發起文藝家的靈感和激情的嗎?
文藝的培根鑄魂,應由何處入手,重點放在什么地方呢?
歷代中國人,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后,最大的愿望、最強的動力就是追求“中國夢”的實現。因此我認為:今天來培根鑄魂,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持之以恒地展現中國人民從“尋夢”“筑夢”“追夢”“織夢”到“圓夢”的歷史進程,并從中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然規律。
鴉片戰爭徹底震醒了昏睡中的中國人。一批先知先覺者由此痛徹地意識到:老大中華帝國已經在崩塌,往日的榮耀已不復存在。于是,他們開始了漫長的“尋夢”之旅。林則徐、黃遵憲、魏源等一生始終都在求索著救國之策,而號為“革命軍馬前卒”的鄒容更明確地提出了“獨立、自由”的全新理想。此后中國幾代人一直苦苦地“追夢” ——追求著早日實現國強民富的理想。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們,特別是以后的左翼文藝家們,用他們的筆,展現了中國人民的追求。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郭沫若的詩歌和劇作、茅盾的小說和散文……其內蘊都是非常豐富的。但如果總覽其追求,明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民族的復興、祖國的獨立、人民的解放。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后,曙光初露,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建立并建成了一個嶄新的中國,許多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家也積極參與到這一“織夢”的偉大事業中。新中國各方面的建設,為中華民族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真正崛起于世界的東方。到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宣布:我們已經走上了“圓夢”之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即將在我們這一代圓就!
夢,一定是高于現實的。因此文藝家務必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像先賢先哲們那樣成為先知先覺者,將凝聚著社會理想、人生理想、審美理想的“中國夢” ,轉化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
在當下這一重要歷史節點上,文藝家要重點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巨變。這7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戰勝一個一個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中有多少感天動地的事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文藝家去發掘、去提煉、去呈現啊!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上天下海探宇宙,“一帶一路”連五洲,這些都是激發藝術靈感翱翔的資源,都是文藝創作極其豐富的寶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藝家務須以文藝的方式、藝術的力量,去感染、打動、激勵人民不斷奮進。任何崇高、深刻的主題,如果不化為豐滿的藝術形象、富于韻味的藝術境界,也是缺乏藝術魅力的,也是難于有長久的生命力的。如果文藝家對國家的許多重大工程、對人民的偉大創舉不熟悉、不了解,就會無從下筆,或者浮光掠影。這就要求文藝家走進現實深處去,走到群眾中間去;同時也要不斷更新創作理念和方式,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堅持高水準的藝術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創作出真正厚重的杰作來,也才能真正發揮培根鑄魂的積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