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19年第2期︱周大新:耶拿戰役之后
周大新,1952年2月生于河南鄧州。1970年從軍。1979開始發表作品。已發表、出版長篇小說《走出盆地》《21大廈》《戰爭傳說》《湖光山色》《預警》《安魂》《曲終人在》《天黑得很慢》《第二十幕》(上、中、下三卷)等九部;中篇小說《向上的臺階》《銀飾》《舊世紀的瘋癲》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說《漢家女》《金色的麥田》《登基前夜》等七十余篇。另有散文、劇本共八百余萬字。出版有文集20卷。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解放軍新作品獎一等獎、茅盾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南丁文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等榮譽。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希臘文、越南文、韓文等文字。根據其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曾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現居北京從事專業創作。
一
耶拿,離北京很遠的一座德國古城,與我原本沒有任何關系。他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那里曾發生過一次重要戰役。
1806年10月14日黎明時分,在耶拿城郊,拿破侖為擴大自己的統治地盤,率九萬多主力部隊向普魯士軍隊發起了猛烈進攻。普軍大敗潰逃,拿破侖隨后又令法軍追擊其殘部直至魏瑪城內。這一戰役,普軍共傷亡兩萬七千余人,損失火炮二百多門,法軍以傷亡五千人的代價大獲全勝。這是拿破侖繼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后,獲得的又一重大勝利,其戰績記錄冊上,再添了輝煌的一筆。
2018年5月11日的午后,我走進了拿破侖發起的耶拿戰役的古戰場,站到了為紀念這場戰役而立的紀念碑前。我猜,紀念碑所在的這座高地,也許是拿破侖當年勒馬觀看戰況、指揮部隊發起進攻的地方。我站在紀念碑前四望,去想象當年的戰場場景:作戰經驗豐富的法軍士兵手握步槍呼嘯著向山坡下的普軍沖擊,法軍的騎兵高舉戰刀在黎明的天光里向普軍砍去,槍炮聲和傷兵們的哭喊聲響成一片……
拿破侖是一個喜歡用戰爭解決問題和滿足自己欲望的皇帝。他一心想當歐洲的霸主,在已經擁有龐大的帝國體系之后,還想讓更多的歐洲土地歸屬自己管轄。他在法國掌權后,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打仗和準備打仗了。在世界歷史上,這位個子不高的法國人,用征戰造出的響動曾震撼過整個世界。
有過軍旅生涯的我,年輕時對他充滿了崇拜之情。他的那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曾對世界上很多軍人也包括我產生過影響。直到進入老年之后,我才收回了那份崇拜,對他改呈一種淡淡的敬意。
一切都會過去。當年發生在歐洲腹地的耶拿戰役,早已退出了人們的記憶。在中國,除了個別的戰史研究者,幾乎沒有人對這場戰役再有過關注。
可我來了,一個年過花甲的寫小說的中國人。
拿破侖在1806年率兵發起耶拿戰役的時候,大概想不到212年之后,會有一個中國作家來到這場戰役的故址上游覽并對其做出評說。身為皇帝的拿破侖在向他的軍功簿上記錄戰績那陣子,小人物周大新的生命還不知在中國中原的哪片土地上飄蕩呢。但歷史做了巧妙的安排,我因為所寫的書被譯成德文而結識了德國朋友呂龍霈和赫爾穆,是他們在212年之后,引領我走進了這片古戰場。
當年殺聲震天,尸體和傷兵遍地的耶拿古戰地,如今已是一片碧綠的樹林和農田。空中有鳥雀在悠然自得地飛翔,山坡和谷地里的葡萄樹和莊稼在靜默自在地生長。殘酷的戰場場景已經被時間深埋地下,大地執意呈現出她一向喜歡的和平之美。
腦子習慣亂想的我,站在那座紀念碑前,開始去想這場戰役的后果。
二
任何事情一旦發生,都會產生后果。因果律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規律之一。只是事情有大有小,其后果有顯有微罷了。有的人主張:眼要向前看,對已經發生的事不要再去多想。這當然也有道理。但我卻主張,一些小事的后果可以不去細想,但對一些大事的后果想透,于當事者和人類的進步會有意義。
耶拿戰役屬于大事。雙方動用了二十多萬兵力,死傷那么多人,鬧出那樣大的動靜,應該去觀察一下它的后果。
先看看這場戰役給拿破侖自己帶來的后果。拿破侖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是當然的勝利者。戰役結束之后,他常勝統帥的稱號上又鍍了一層金色,更多的法國軍人向他投以欽佩的目光,更多的歐洲女性向他表示崇拜之意。不知道興奮至極的拿破侖是在耶拿市政廳里還是在城外的軍帳里開始設宴慶祝,并犒賞他的指揮官和士兵。第三軍的指揮官達武被封為奧爾斯塔特公爵,第五軍的指揮官拉納雖未被授予太多的獎賞,但被譽為英雄。士兵們被允許飲酒慶祝,無數當地產的葡萄酒和豬肉、牛肉被運進軍營。拿破侖和他的官兵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邊飲酒邊吃豬排牛排邊跳舞作樂。但拿破侖根本沒有想到,這場戰役之后,除了幾乎同時進行的奧爾施泰特戰役獲勝之外,他只能再打勝弗里德蘭戰役、瓦格拉姆戰役和斯摩棱斯克戰役等有限的幾次戰役了,而且離他丟掉王權徹底失敗只剩九年時間了。這次的勝利,其實是在更快地推著他走向滑鐵盧,走向他的決定性失敗之役。這次的勝利,更是在縮短他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島的時間,縮短他死在那個荒島的時日。沉浸在勝利之中的拿破侖,沒有時間去全面思考這場戰役的后果,他以為上帝會一直把自己當作寵兒,以為上帝會給他很多時間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他沒有去想他親自指揮的這場戰役,加深了普魯士軍人和民眾對他的仇恨,他們已在內心里把法軍和法國當成了仇敵。戰役的失敗使普魯士失去了對拿破侖說不的權利,但有時內心說不的力量更可怕。拿破侖也沒有想到,他此前征服的奧地利,雖然表面上認了輸,但其實內心里也對他和他的法國恨之入骨。他更加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的祖國——法國國內,原先最擁護他的農民,由于他連年對外爭戰,使他們的賦稅負擔加重,弄得幾乎家家出現孤兒寡婦,也對他生出了恨意。法國國內那些原先支持他的掌握大量資本的有錢人,由于戰爭對貿易的影響遭受了嚴重經濟損失,也開始對他生出了反感。沉浸在勝利中的拿破侖只顧高興地去謀劃未來的戰爭,哪有暇去感受這種暗流涌動?當他后來進攻俄國失敗,對他仇恨的普、奧、俄和瑞典軍隊立刻聯合起來就勢在萊比錫又給了他沉重一擊,迫使他慌忙渡過萊茵河逃回了法國國內。不服輸的拿破侖在比利時境內的滑鐵盧企圖扳回敗局,不料最終一敗涂地,從而徹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耶拿戰役之后,僅僅九年時間,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就在歐洲政壇上消失了。
而且不僅是丟權、下臺,竟是被流放到一個荒島上孤獨地過日子。從此,他不再擁有皇冠、皇宮和王座,甚至不再擁有美女。
相比當初的前呼后擁、金蹬墜馬、豪車街行,這讓多少世人感嘆命運的變化無窮。
其實,有哪個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拿破侖作為操控政治和軍事的人,更應該懂得命運之神的殘酷無情。
拿破侖的經歷告訴我們,當你獲得勝利的時候,你當然可以去喝酒慶祝,但你最應該做的,是靜下心來,去想想這次勝利帶來的所有后果,去琢磨一下你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危機,這叫居安思危。這個世界從來不會允許一個人成為常勝者,命運之神從來不會只眷顧關照某一個人,因為,平衡是人間的永恒法則之一,人的得與失必成平衡狀態,沒有人會成為例外。當一個人身處順境的時候,逆境其實就在不遠處窺視著他,隨時準備降臨到他的身邊;當一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順境其實就在近處等候,隨時準備遞給他韁繩。可惜,深懂軍事指揮藝術的拿破侖,并不懂這些人生哲理,他在耶拿戰役之后,沒去細想這場戰役給他自己帶來的全部后果,他只是看到了他將會繼續取得勝利。
于是,悲劇便在前邊等著他。兩者的時間距離只有九年。
三
再看看這場戰役給普魯士帶來的后果。兩萬七千余人的死傷,受沖擊的可不僅僅是兩萬七千多個普魯士家庭。每一個死傷的軍人除了給他們的父母爺奶兄弟姐妹帶來苦痛之外,結了婚的還會給他們的妻子兒女岳父岳母送去傷痛,沒結婚的也會令他們的叔叔、姑姑、舅舅、姨媽傷心不已。哭聲和哽咽聲還會在這些家庭里長久持續。這只是后果之一。
后果之二,是普魯士人痛定思痛,開始去尋找導致自己失敗的原因。最先被戰敗震醒的是普魯士軍人。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克勞塞維茨這些普魯士軍官都是這場戰役的參與者,失敗的恥辱讓他們開始把普軍的組織編制、指揮體系和戰術技術與法軍對比,從中找出了差距。他們開始在軍隊內部廢除當初腓特烈大帝制定的教條,改變刻板的作戰隊形,像法軍那樣實行寬松的散兵線作戰,加快部隊的調動速度,不再實行有秩序的排槍射擊,提高補給系統尤其是輜重縱隊的機動性等,從而使普魯士軍隊的作戰能力獲得了很大提高,這種對軍隊的改革為后來打敗法軍奠定了基礎。
后果之三,是進一步動搖了普魯士的封建統治,法國大革命確立的民主精神開始在耶拿、魏瑪、奧爾施泰特這些德意志城市更快地彌漫。此前,德意志的土地上有很多面積很小的封建國家,拿破侖的戰爭使這些小國得以合并,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被摧毀。耶拿戰役促使德意志在統一的道路上更快地前行,分裂成為更不可能的事情。社會精英們開始向法國學習,開始去讀《拿破侖法典》,對德意志按照法國大革命后的做法進行社會改造,法治、民主、自由成為一股四處飄散的清風。拿破侖進攻耶拿、進攻普魯士的本來目的,是把普魯士永遠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沒想到反倒加速了普魯士轉變成為現代國家的進程,并最終使其成為強國,讓他擔當了歐洲大陸上的領導角色。
一種先進文化向落后地區傳播的途徑,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和平的手段來實施,比如當年中國先進的大唐文化向吐蕃地區的傳播,是通過大唐和吐蕃和親的途徑來實現的。文成公主于貞觀十五年正月十五啟程西行,去嫁吐蕃贊普做松贊干布的王后時,帶了大批的內地工匠和三百六十卷文化經典,還有營造工技著作六十種,治病的藥方一百種,醫學論著四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甚至還帶了蕪菁種子。文成公主進吐蕃之后,吐蕃地區的政治走出了原始性,屋宇建筑走向了正規化,醫療擺脫了迷信,種植業開始發展,全面接受了大唐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向落后地區流動的另一種途徑,是通過戰爭來實現的,比如發生在耶拿的這場普法之間的戰爭。拿破侖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把本國相對先進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輸入了戰敗的普魯士地區。陪同我游覽古戰場的耶拿居民赫爾穆先生說,耶拿之戰,從客觀上說,對德意志的社會改造是一個極大的推動。單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這些后人在回眸歷史時對拿破侖的感情挺復雜,既有反感,也有感激。
四
碰巧的是,當耶拿戰役激烈進行的時候,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耶拿大學宣布,他于1805年開始撰寫的哲學著作《精神現象學》完稿。其時,黑格爾是耶拿大學的副教授。他是1801年來到普魯士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城的,1805年在獲得副教授職稱的同時開始撰寫《精神現象學》。在這部書中,他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互相影響的歷史辯證法。現在已無從知道黑格爾寫完這部書最后一部分時的具體情景,我猜想,他坐在自己的書齋里,一邊聽著城外斷續傳來的槍炮聲和士兵們的吶喊聲,一邊奮筆疾書著《精神現象學》的最后一章。激烈的槍炮聲之所以沒有使他分神停筆,也許是因為他擔心戰爭的結果會影響到他寫作計劃的完成,他要求自己抓緊寫作,與戰爭賽跑。結果,拿破侖在創造人類戰爭史的時候,黑格爾也在創造人類的思想史。兩個人同時勝利了,不過,拿破侖的這次勝利促使他更快地走向了失敗;而黑格爾的勝利,則促使他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走向了更大的輝煌。
不知是不是這次的經歷使黑格爾對拿破侖有了別樣的感覺,黑格爾對拿破侖的評價其實不低,他曾說過:世界之所以平衡,是因為有上帝的存在;歐洲的天平之所以保持平衡,是因為有拿破侖。作為思想家的黑格爾,對于軍事家拿破侖這樣評論,是人類中杰出者的惺惺相惜。
我一直在想,當槍炮聲響徹在耶拿城的上空時,有一支筆的筆尖在紙上移動的沙沙聲輕響在一間書齋里;鐵與火造成的巨大轟響和筆與紙造成的輕微響聲交互在一起,應該能同時送進上帝的耳朵,不知上帝他老人家聽到后是何種感覺。但兩種響聲帶來了兩種后果,這足以讓我們深長思之。
在時間的長河里日益遠遁的耶拿之戰,其實是很值得我們回頭一望的。
戊戌年初冬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