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對網絡文學的第一個20年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評述 網絡文學20年文脈的“知識考古”
由歐陽友權主編的《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近日出版發行,該書對網絡文學從“小打小鬧”到如今“枝繁葉茂”的第一個20年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評述,記錄了第一個20年中重要的作者、作品、網站、活動、批評、產業等,這是國內文藝理論界對網絡文學20年流變的第一次“知識考古”。
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網絡發表和流行,面對紛至沓來的“新文學”現象,文學研究界一時顯得手足無措,一些學者或試圖用傳統文學的經驗窺探這一“新文學”的奧秘,或不明真相對這“野路子文學”橫加批駁,或自命清高地故意視而不見。1999年歐陽友權開始涉足網絡文學研究,他是那個喧囂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網絡文學初試啼聲時,便對網絡文學的發展未來無比樂觀,他一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這一“野路子文學”正名。時至今日,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年輕一代不可或缺的讀物,其用戶規模突破4億。在網絡文學發展20年這個節點上,歐陽友權及其帶領的研究團隊回看網絡文學的發展史,去除枝蔓,通過對影響網絡文學發展進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再現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學發展的歷史圖景,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了網絡文學的貢獻、局限,分析了其發展趨勢。
《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綱目清晰,層次分明,具有良好的歷史感,其所講述的對象都是經過了歐陽友權及其帶領的研究團隊的認真選擇。該著系統而全面地記錄了中國網絡文學20年風雨歷程中具有文學史意義的人物與事件,從網絡文學的時代隆起、網站平臺、作家陣容、作品、產業經營、閱讀、理論批評、女性及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網絡文學大事件等方面回望了網絡文學20年豐富復雜的面貌。然而,作者并未簡單停留在“事實還原”上,而是對網絡文學之所以如此變革進行了條分縷析的剖析,從一個親歷者、見證者的角度探索了20年網絡文學的“短板”。正所謂探得病根,才開得出藥方。歐陽友權深知,只有不斷回望網絡文學的歷史,回望來路,發現不足,才知道網絡文學未來去哪里。《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在透視網絡文學20年的變化后,以文藝價值論為觀照,對網絡文學如何發展進行了“價值判斷”。因此,與國內以往網絡文學史意義的著作不同,這是一本從網絡文學20年發展史中理解網絡文學的現實、研判網絡文學的未來的書,是一部有觀點、視角、有個人立場、有判斷的文學斷代史意義的著作。
簡言之,《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是集網絡文學史料、史實、史識、思想于一身的有“觀點”的拓荒式著作,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和理論意義。它的出版不僅為網絡文學的愛好者勾勒出過去20年網絡文學的演變脈絡,為網絡文學評論者把握網絡作家的整體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也為文學史的書寫者提供了無法回避的大事件、作家、作品等史料信息,甚至為網絡文學的從業者及管理者把握網絡文學的走向提供了基本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