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各族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氣象
赫哲漁人(赫哲族) 王軼男
怒族姑娘(怒族) 彭漢欽
民族大團結(景頗族) 趙彥龍
京族獨弦琴(京族) 黃炳誼
傲蕾一蘭(達斡爾族) 林志民
小達娃(藏族) 張得蒂
冬季草原(蒙古族) 張克端
巍巍中華,大地饒沃,文化厚積,溢彩流光。她是孕育56個民族的熱土,而自古以來,多民族團結共處,奮力創造,也為這片熱土譜寫了恢弘壯麗的文明詩篇。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不僅與各自的種族特質、文化屬性和歷史發展相關,還與各族人民心理結構相應。不同的自然地域、氣候條件、生存土壤、種族遺傳、宗教信仰、習性習俗、語言環境,使各民族的相貌姿態、服裝配飾、生產用具、生活起居,勞作方式、娛樂方式、休憩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精神狀態形成了各自特色,產生厚潤華滋、深雄博大的文化積淀。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交融與對話,代代相傳,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百花齊放、交相輝映的繁榮景象,并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光增色。
就中國藝術精神而言,中國藝術史總結的重要審美特征幾乎均可在各民族藝術傳統中發現傳承脈絡與驗證實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的是各民族形成的個性文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是這種特質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性質決定了每個民族的文化形態都有其價值。當然,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普遍性、共性與特性、個性相互間的辯證關系形成了文化無窮的魅力。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強敵入侵激發了中華民族巨大的民族認同感與團結使命感,這也深深刺激了美術界。抗戰爆發之后,以張大千、韓樂然、常書鴻、龐薰琹、吳作人、孫宗慰等為代表的一批美術家選擇了趕赴西北、西南的寫生與求藝之路。他們當中,雖然既有留學海外的畫家,也有在本土成長起來的畫家,但是他們共同的抉擇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豐厚的民間藝術、民族傳統,以愛國的熱忱,探索具有本民族風格的中國美術發展之路。
民族大團結作為新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凝聚著幾代藝術家的民族情感和時代關懷。對雕塑界來說,藝術家們也深受民族題材創作熱情的鼓舞,雕塑作品層出不窮,不乏佳例。早在1951年,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之一王臨乙為中直機關大禮堂創作了大型漢白玉浮雕《民族大團結》,這件作品前排為演奏蘆笙、手鼓、嗩吶的人們,后排為身著盛裝、翩翩起舞的各族婦女,展現出全國各民族友好歡愉的情境,描繪了新中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1955年,張充仁創作《朝鮮雙人舞》;1962年,王萬景創作大理石雕《傣族姑娘》;1974年,曹忠亮、王維力創作木雕《日夜想念毛主席(維吾爾族)》;1979年,張得蒂創作《小達娃(藏族)》;1979年,時宜創作木雕《高原之春(藏族)》; 1988年,張德華創作大理石雕《壯族姑娘》。以上作品均藏于中國美術館。2000年9月21日,中華世紀壇象征56個民族大團結的大型石刻竣工,以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制為淺浮雕,呈現了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
在21世紀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世界各國的文化邊界正在趨于互滲、交融。具備民族性的藝術,才具有鮮活、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才會為世界其他民族所重。因此,民族題材歷來是美術創作的重要領域,民族題材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雕塑創作的重要內容,是現當代雕塑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凝聚著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懷和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展現我國56個民族的特色文化,“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彰顯民族題材雕塑藝術的文化魅力,今年3月2日至3月24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辦的“中國美術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展”之“民族大團結——全國雕塑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該展以贊頌民族大團結為主題,以雕塑藝術全面反映中國各民族的民族歷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風俗與友好關系,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氣象,呈現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的新內容、新形式、新水平、新成就。
本次展覽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經專家委員會初評、復評,有220余件作品入選,它們與中國美術館館藏的部分民族題材雕塑一起,為全國人民奉上精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盛宴。展覽分為兩大篇章:《民族團結》和《各民族風采》。《民族團結》中的作品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語言展現各民族同舟共濟、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喜慶與喜悅,自信與自豪;《各民族風采》全面反映56個民族的不同風采與鮮明特性,體現56個民族團結一致,互助共勉,共同奏響新時代的文化強音,成為此次展覽的展陳亮點。
特別值得推薦的是,雕塑家們善于將優美宜居的生活家園、燦爛絢麗的民族風情、特色鮮活的文化特征,化為獨特的形體、形式,以各種不同材料進行詩意化表現,這些源自生活的藝術的提煉、凝聚、創造與發展,使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美美與共的藝術形式中得到進一步提升與加強。
至今仍在持續衍化的各民族審美意識和文化資源,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已經融合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民族命運共同體,值得當代雕塑藝術家們積極地探尋、發掘、研析、塑造。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新時代藝術家以優異作品,塑造一個精神、文化、藝術的石榴,讓他們緊緊擁抱,成為實現中國夢偉大理想最有力、最堅強、最美麗的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