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流浪地球》跟風者難成功 科幻文學前景不明朗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近日在阿聯酋迪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大劉聊到近期熱映的《流浪地球》、他喜愛的作家和科幻文學的現狀。他說,《流浪地球》很成功,但后續國產科幻電影切忌“照葫蘆畫瓢”。
“希望有機會出版阿語版《三體》”
劉慈欣本次來到迪拜是來參加阿聯酋航空文學節并與讀者舉行見面交流會。整個會議廳座無虛席。他隨后還為大量排隊等候的讀者一一簽名。
阿聯酋最近宣布將于今年9月把該國首位宇航員送入太空,其后還有發射無人火星探測器等太空計劃。劉慈欣認為,阿拉伯國家歷史上有高度發達的科學和技術,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他們重新把目光投向星空,我覺得是順理成章的。期望能看到阿拉伯世界以深厚文化底蘊為基礎,在科技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2015年獲得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啊度w》已經用近20種語言翻譯發表,希望有機會能出版阿拉伯語版的《三體》,”劉慈欣說。
“都做大投入、大制作肯定走不通”
談到由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近期在國內取得票房成功,劉慈欣認為應歸功于電影主創團隊的努力,自己的作品只是一個背景和起點。
他認為,這部電影整體上有出人意料的進步,但仍不完美,跟美國制作的科幻大片也尚有一定差距。
“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很鼓舞人心,進步主要在特效、科幻理念和如何用中國人的情懷講故事:中國人對故土、對家的情懷,對親情的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等。”
劉慈欣表示,雖然《流浪地球》取得成功,但不能“照葫蘆畫瓢”都走這條大投入、大制作的路,那肯定走不通。
他期待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風格多樣化,但現實是目前還缺少歐美科幻電影完善的工業體系,缺少包括科幻特效、科幻編劇在內的專業人才等。
“科幻文學前景不明朗”
在被問到科幻是否會因科技發展而沒落時,劉慈欣認為這一趨勢確實存在,但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要分開來看,影視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他說,中國的科幻影視將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但科幻文學前景不明朗,其中原因比較復雜,但的確存在讀者群和創作群都在減少的現象,也缺少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
劉慈欣強調了科幻文學對青少年的特殊意義:科幻文學作品能引導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產生對科學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科幻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做好準備。青少年讀者不必拘泥于推薦的作家和書單,而應該多讀各類文學作品,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劉慈欣說,他的閱讀生涯中曾經喜愛過列夫·托爾斯泰、阿瑟·克拉克和中國作家王蒙的作品。
“閱讀這些作家的作品對我的創作有沒有影響,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正是我閱讀過的這些作品從方方面面造就了這么一個人,讓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span>
劉慈欣表示,中國科幻作品要想獲得世界性的影響力,得到外國讀者的認可,必須要能講出屬于自己的好故事,把科幻本身不可替代的部分發揮出來,給國外讀者不一樣的感覺,這樣才會有影響力。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將很快被消滅……”這一在《三體》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黑暗森林”法則被眾多讀者津津樂道。
劉慈欣表示,這只是一個創造出來的小說情節,不是被證實過的科學法則,“科幻小說只是把各種未來的可能性排列出來,至于哪一個會成為事實,這不是科幻作家能夠預測的?!?/span>
“我不是絕望的,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三體》最后的結局是樂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