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閱讀最重要
自從2007年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我作為第一提案人提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的建議》之后,直到2017年,每一次兩會,我都會就全民閱讀相關問題提出提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我提交的最后一件提案是《關于在我國中小學設立閱讀課的建議》。
因為全民閱讀事關全民,所以我的每一件相關提案都希望有一定數量的委員聯名提出,而每一次邀約都能得到許多委員熱情的支持和參與。記得,有一次,一位比較熟稔的文藝界別委員在我提案登記表上簽下他的名字后,微笑著對我揶揄道:“聶委員,您總是做全民閱讀的提案,是不是因為你們出版社的書不好賣呀?”我笑了。我說:“您說得一點都不錯,現在確實書不好賣。不過,書不好賣可不是出版業一個行業的事情。電影票房很重要,劇院演出很重要,小品相聲都重要,不過,還是閱讀最重要。書不好賣說明國民閱讀狀況不好,國民閱讀狀況不好可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大事。不是有一種說法嗎?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此后在一些閱讀論壇上,我時不時會提起上面這段對話,發現頗能引起一些聽眾的頷首回應。于是覺得似乎可以進一步思考全民閱讀的重要性。
我嘗試著把閱讀跟科學文化傳播的各種方式放到一起比較后發現,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受到高度重視和用力推動的還是閱讀。漢代《淮南子·本經》記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是倉頡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上落下粟米,鬼在夜里啼哭。這當然只是一個古代傳說。可是,認為人類閱讀文字就會“驚天地,泣鬼神”,強烈反映出中華民族對文字發明和閱讀的重視程度。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元典之一《論語》開篇就發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召喚,接著忠告人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詩》,無以言”,還特別主張“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等,十分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回想,幾千年以降,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何曾對閱讀懈怠過!耕讀人家的對聯常常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傳統世家的對聯曾經有“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革命者的口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震撼人心……
最早提倡全民閱讀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首次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倡議,1982年又一次發出“八十年代的目標———走向閱讀的社會”倡議。如果說第一次倡議主要面向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提出,那么,第二次倡議則面向全世界,因為當時歐美發達國家遭到“電視病”的侵蝕后國民閱讀已經處于很不利的狀況。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一次提倡全民閱讀,設立“世界讀書日”,并且發表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理念中,閱讀是關系到“散居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
在世界文明史和科技史上,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認為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中最重要的是造紙術。為什么?因為中國自東漢發明造紙術,使得人類文明成果得以豐富地記載和傳承,而這些記載和傳承使得人們較早得到了最便利和可靠的閱讀。由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中國古代出版業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一直到18世紀中期,漢語出版的書籍比世界上其他所有語言出版書籍的總和還要多。自20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業又有了加速發展,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化科學名著。這些書籍承載著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和人類文明的精華,覆蓋到既往歷史中各種科學文化內容。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的交流和傳播史上,目前還沒有哪一種交流和傳播方式在深度、廣度和細致程度能夠超過書籍。
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顯而易見,可是為什么自古至今還要那么多圣賢不斷去提倡呢?為什么現在還需要國家一再加以倡導呢?事實上,閱讀總會使得人們比較費力氣,比較地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可是,這又是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不二法門,所以需要不斷地加以提倡。當今社會,與影視媒介相比較,甚至與其他許多傳播方式相比較,書籍閱讀受大眾的歡迎度顯然處于劣勢,因為閱讀比較費力,不像影視和其他許多傳播樣式那樣來得輕松快樂。可是,閱讀,無論是紙介質還是數字介質,只要是文字的閱讀,乃是人類最重要的腦力活動,是人們的智商、情商、思維力和想象力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基本路徑。如果閱讀消亡,后果不堪想象。每每念及此,我們就會想到國家應當繼續加大倡導全民閱讀的力度,因為,科學文化要發展,科學文化的各種傳播方式雖然都重要,可是比較起來,還是閱讀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