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偉大實踐以精品奉獻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這一重要講話,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極強針對性和指導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成就巨大,各個學科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數量之多,甚為可觀。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問題,即大量成果在思想性、貢獻度等方面尚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相適應,與黨和人民的期待不相適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鎖定提高研究成果質量這個目標,久久為功,為人民奉獻精品。
在新時代,什么樣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才是精品?那種空洞乏味、無病呻吟的作品,簡單照抄西方概念、話語的作品,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作品,一定不是精品。新時代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必須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能夠科學解釋和指導中國實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必須提出自主性、原創性、獨創性的觀點,又符合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樣的精品,如何才能產生?當務之急是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要求落到實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在自己的學術實踐中,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前提性工作。
一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及各個具體學科的論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回望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有沒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論述,關乎學科建設成敗、學術成果優劣。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真正做出較大學問,產出高質量成果,必須首先完成好這個前提性任務,確保學術觀點、概念和話語體系體現馬克思主義精髓和靈魂。為此,要在學好經典作家經典論述的基礎上,把經典作家關于本學科論述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于自己的學術研究之中,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真正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二是總結提煉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近代以來,在民族命運危在旦夕的歷史時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經過幾代人、近百年艱苦卓絕、波瀾壯闊、感天動地的接續拼搏與奮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幸福的康莊大道,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社會面貌、中華民族的命運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僅創造了光輝業績,而且創造了極具生命力、科學性的思想、觀念、文化。這些思想、觀念、文化,作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演變規律的反映,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規律的凝練與升華,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巨大寶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出精品力作、出千古文章,必須要下大力氣,認真全面、深入準確地研究、總結、提煉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使之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比如,公共管理學科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經驗的研究,政治學學科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研究,法學學科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研究,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實現不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很難出精品。
三是正確對待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概念、觀點、思想和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不同的立場、世界觀和國家制度本質。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與世界各國學術交流互動中,吸收了很多西方國家先進經驗、科學內容,促進了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食洋不化、完全照搬等問題。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要出高水平成果,為人民奉獻精品,必須以正確態度面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概念、觀點、思想和體系。為此,要對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現狀進行總盤點,對西方學術概念、理念、話語等進行客觀辨析、科學分析,對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要研究借鑒、大膽吸收,對于宣揚西方意識形態的部分,要堅決、徹底地予以剔除和批評。
四是準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發展的寶貴歷史資源,也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的重要資源。近代以來,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曾存在兩種極端的、簡單化的態度。一是全盤否定,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災難歸咎于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是落后的、愚昧的,無一可取之處,主張徹底拋棄;一是全部肯定,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其所有內容都是好的,不僅歷史上如此,到現在也是如此。這兩種認識和態度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但類似的認識、相近的認識依然存在,并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為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切實搞清楚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哪些過去有合理性有益性,但在現代社會已經是落后的腐朽的了,如此等等。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精神滲透于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之中,使之成為今天相應學科標示性的理念、理論、精神和話語,使我們的相關研究成果體現中華文化精神。這樣的學術成果,才是我們奉獻給人民的精品,才是可以經得起實踐、歷史、人民檢驗的大作。
(作者:鄧純東,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院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