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學的新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講話,是繼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和黨的十九大之后,關于文藝的又一次重要論述,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是我國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文學藝術發展的方向和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新時代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臨著新的挑戰的時代。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跟隨著時代的步伐,感應著時代的悲歡,因此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對于中國當代文學來說,新時代并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它還是一個空間概念。習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我理解,這是因為在新時代的空間里,正在發生著歷史的巨變,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堅毅奮斗,正在中華大地上譜寫壯麗的史詩。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近14億中國人民的磅礴力量,正在這個空間里淋漓盡致地演繹發揮。當代文學要注視新時代這個時間,更要把握新時代這個空間。
新時代是新的時間和新的空間,對文學來說,這意味著新的歷史內容、新的人物、新的情感。習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要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我理解,這些話語實際上指出了新時代文學所應具有的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及其偉大成就,是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和發展進步,這一偉大創造和發展進步和經歷著、體驗著這一切的當代中國人的精彩生活,以及其中所噴薄、所涌流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是新時代文學應該關切、凝注和含納的歷史內容。新時代是一個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更加接近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時代,新時代中國人的生活,是走向富強、更加自信、滿懷希望的時代,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張揚,正是來自這種富強、自信和希望。新的現實、新的生活,既為文學提供了新的主題、新的靈感,也必然涌現新的人物、新的情感。新時代文學工作者面臨著更新觀念、調整心態去尋找、去發現、去捕捉、去表現新的人物和情感的新課題、新挑戰。
新時代的生活必然對文學創作的現實題材提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繁榮文藝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而在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的這次講話中,習總書記對此更有針對性地加以強調,明確提出了文藝創作者要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講話對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的內涵、外延和意義進行了界定和闡述,值得文學界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思、領會進而實踐、探索。
當前文學創作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一些作家對現實題材創作缺乏重視,缺少自覺性,更缺少緊迫性,有的甚至對表現現實生活完全不感興趣;二是一些作家雖然從事現實題材創作,但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缺少熱情、態度消極,作品充斥著灰色的生活、灰色的人物和灰色的情感,作品缺乏生氣和創新。這其中的一大原因,我覺得是文學觀念的問題。一些作家刻意與現實生活保持距離,認為現實題材作品無法成為經典,把表現現實生活等同于圖解政策因而不屑一顧;一些作家則認為只有灰色生活、灰色人物與灰色情感才是真實的人性,灰色的文學才是真正的文學。我認為這樣的文學觀念實際上已經陳舊,已經成為一種刻板和僵化的觀念。它對現實的變化不是視而不見就是一無所知,它只以一種尺度或者說只以一種陳舊的尺度去衡量生活、衡量人性,它的視角是單一的,眼界是狹窄的,思維是缺少辯證的。這種文學觀念沒有時代性,也沒有歷史感,落伍于時代的步履,也無法把握歷史的變遷。
現實是歷史的前進與發展。新時代的生活、人與情感,脫胎于歷史,又與歷史相區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已與歷史拉開距離,呈現出新的面貌和新的特征。當代文學、當代作家理應敏感于這一點。同時,文學既面對歷史,也面對現實,文學對歷史與現實的表現是辯證統一的。學習習總書記的這次講話,我想文學界應產生一種共識,即反映現實、觀照現實,希望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的文學,也是可以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