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納博科夫
提起蜚聲中外的長篇小說《洛麗塔》的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廣大讀者一定并不陌生。隨著《洛麗塔》的廣受關注并享譽世界,納博科夫的個人生活也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他本人撰寫的回憶錄《說吧,記憶》與布萊恩·博伊德的兩部評傳——《納博科夫:俄語時期》與《納博科夫:美國歲月》相繼付梓,成為研究納博科夫的“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美國傳記文學家羅伯特·羅珀又寫了這本納博科夫在美國生活的傳記作品——《納博科夫在美國——通往〈洛麗塔〉之路》。
與之前的傳記不同的是,羅珀作為一個美國本土作家具有與生俱來的“美國本土視角”,這成為他將美國時代的納博科夫進行全新解讀與闡釋的最佳門徑,用他自己的話說,即“從研究專家那里拉出來,此乃本書之初衷”。通過這部傳記作品,他想將眾多讀者從對《洛麗塔》的創造者已然形成的刻板與標準化印象中解救出來,將這位眾人印象中拒人于千里之外、孤芳自賞的納博科夫“還原”成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普通藝術家。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還原”并不容易,試圖強行翻越寫納博科夫傳記的前輩的山脊,在別人開辟的道路上再走一遍注定會徒勞無功,只有獨辟蹊徑方能產生柳暗花明之奇效。為此,羅珀選擇全程追蹤納博科夫令人瞠目結舌的美國化蛻變:他流亡美國后究竟是如何敞開自己接受美國的本土影響,如何對美國文學傳統做到融會貫通,又如何將之與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水乳交融……在本書中,作者對納博科夫認識美國文學的經過有許多詳細生動的描述。比如第七章中,他提到納博科夫對海明威的作品并不十分看得上眼,對福克納也有過類似驚世駭俗的評說。為印證這一說法,作者還摘錄了納博科夫本人在60多歲時所做的一次訪談:“我四十幾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海明威的作品,全是些什么喪鐘啦,卵蛋啦,斗牛啦之類的東西,我很不喜歡。后來,我讀了他很不錯的作品《殺人者》,還有那一部描寫神奇大魚的小說,覺得這作品也還非常了不起。”此外,作者還通過考證,從納博科夫在猶他州所寫的信件中得知他密切關注著美國文學發展的動態,并稱要將具有美國氣質的作家們的作品進行廣泛而持續的閱讀。除了敘寫納博科夫竭盡所能融入美國文學以外,羅珀還對納博科夫關于小說《洛麗塔》中的重要元素——“性”的認識進行了深入研究。比如納博科夫對弗洛伊德反感至極;比如他小說中最露骨的段落并不是對性行為本身的描寫,而是對激發欲望的對象的詳盡描摹;又比如描寫對女童的迷戀對納博科夫而言極具挑戰性,甚至讓其行文條理變得紊亂……這些,都是作者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考證與實地探訪納博科夫的足跡所得出的結論,筆下文字有理有據,引人入勝。這一對納博科夫與美國文化以及美國作家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的全方位多視角的鉤玄索隱,成為本書區別于其他納博科夫傳記的標志性符碼。
在書里,我們得以見證納博科夫開著二手汽車,遍訪美國的崇山峻嶺,在荒野中自由地追逐蝴蝶,發表研究論文;見證他遇到文學生涯中永生難忘的貴人,以及勢同水火的仇人;見證他在美國發表大量文學講稿,為尼古拉·果戈里寫傳記,將俄國經典《葉甫蓋尼·奧涅金》譯成英文并發表;見證他寫出了將自己推上神壇的《洛麗塔》,并孕育了杰作《微暗的火》和《阿達》……可以說,書中所記錄的納博科夫在美國度過的20年是其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它塑造了納博科夫的后半生,也造就了如今被世界所熟知的納博科夫。
總之,本書作者羅伯特·羅珀從納博科夫住過的汽車旅館、寫作的工作間以及講課的教室中尋訪其旅行、捕蝶、教學、寫作、交往的歷史痕跡。他懷著朝圣的心情,以細膩的目光跟隨納博科夫當年的腳步,終于寫成了這部兼具史料性、文學性與學術性的傳記作品,將《洛麗塔》的創作者盡量真實詳盡地“還原”給讀者,并揭示了美國對于納博科夫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