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瀛: 尋找工筆花鳥畫突破之路
回春 (國畫) 1992年 劉東瀛
提及“工筆”二字,很多人想到的是與“寫意”的洗練截然不同的精細妍麗。然而,優秀的工筆花鳥既不是研究室里一絲不茍的標本圖樣,也不是年畫上鮮艷富貴的四季花卉。它是鮮活生動的,是以意趣為宗,具有抒情達意之妙的。此次“‘意’態萬方:劉東瀛工筆花鳥畫研究展”,就是我們重新認識工筆花鳥畫的一個契機。
20世紀以來,中國畫一直面臨怎樣開辟新途的困境,工筆花鳥畫也不例外。面對傳統藝術的高度和明清以來花鳥畫程式、題材的成熟固化,后人的施展空間似乎并不大。20世紀畫家中,既能在縱向上回望傳統,也能在橫向上比較東西,從而在立體的坐標系中尋找突破的方向,劉東瀛便是眾多求索者中的一位。
從1955年到1964年,劉東瀛先后在東北美專附中和魯迅美術學院接受了長達9年的系統美術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她既有兼及中西的學習條件,也得以在趙夢朱、鐘質夫、郭西河等先生的指導下親炙傳統。兼以個人興趣的導向和勤奮好學的態度,劉東瀛以宋人花鳥的雅正靈動為宗,廣泛吸收、博采眾長,臨摹過趙佶、林椿、呂紀、陳老蓮、惲壽平、任伯年、于非闇等多位古今名家的作品。
通過研習前人,劉東瀛掌握了傳統繪畫中經典的語言程式,并將其應用到對自然、生活物象的表現中,學以致用,取法創格。1984年的《園邊即景》即是她的風格發軔之作,通過多種技法結合,以形寫神,以情動人,抒寫出了平凡質樸的生命和諧之美。
工筆、寫意、白描、沒骨,以及西畫的素描、水彩等多種技法的融合,使劉東瀛的作品流露出沉穩的書卷氣和深厚的底蘊,既能寫出物態的真趣,又較客觀自然更加優雅清正。2009年的《溪谷鳴禽》營造了一派生動浪漫的溪谷野趣。精勾細染的禽鳥姿態各異,花草描繪用筆松弛、設色清麗,樹上垂下的紅果又以沒骨寫就,全畫技法多變、構圖飽滿,顯示出古樸而單純的裝飾美。
1981年,劉東瀛回到母校魯迅美術學院任教,長期處于一線教學崗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把自己的創作經驗引入到教學之中,要求學生在摹古的基礎上“化古為我”,吸取前人優秀技法的精粹,表達“真我”的性情。她強調古人之法不可拋,兩宋以來工筆花鳥積淀的優秀技法和程式,是學習者的基礎。只有融匯前人經驗,才能體會到中國藝術的獨特性,掌握將自然物象轉化為筆墨語言的技巧。
在教學中,劉東瀛特別注重訓練學生對于色彩的感覺,要求他們刻畫在自然平光或散光下客觀物象的真實色彩,通過層層罩染,使物象由薄到厚,由厚生津,達到單純、均勻、統一的古樸寧靜效果。此外,恰如其分的布局、概括提煉的造型、細膩流暢的筆線等都是她在教學中提出的具體要求,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創造出形神兼備的工筆花鳥作品。
此次展覽精選了劉東瀛各類題材的工筆花鳥畫70余幅,并采用繪畫作品和技法講授文字相對應的展陳方式,呈現劉東瀛在創作和教學方面的雙重貢獻,以期為今天的中國工筆畫壇提供范示和借鑒,助力中國畫的傳承與教學。
劉東瀛的工筆花鳥畫始終強調以意趣為宗,以真情真感為所求,表達自然的妙趣和淡泊寧靜的生命態度。她的早期作品《蘋果小鳥》,以墨藍和墨綠為主色,表現滿綴蘋果的樹枝下,兩只麻雀翩翩飛舞。畫面平和單純,呈現著“小生命”的悠然自得與爛漫率真,滿含抒情的詩意。1987年的《春汛之后》,表現的是春汛過后在倒塌的樹枝上重新打窩的松鴉。作者工寫潑染并用,描繪暴雨沖刷之后枝丫橫斜的地面,其上忙碌于重筑家園的鳥禽弱小而堅忍,兩下對比使觀者深受觸動。
劉東瀛的創作是她人生軌跡的延伸,作品中柔軟又硬朗的生命力即源于作者在與生活和平相處中的真感真悟。劉東瀛天性淡然卻不失堅毅,即使在“文革”下鄉插隊的艱苦年代里,她也能夠將身心投入自然真趣當中,發現平凡生活的美感。情之所至,性之所適,她對生命的無限熱愛皆化為了創作中的天然與純摯。改革開放后,劉東瀛的藝術再次起步,并于世紀之交達于高峰,陸續創作了《沒骨習作》系列、《處暑》《暮》等神形兼備、“意”態萬方的作品。近年來,她的創作更加大膽肆意,至情至性。如今雖過耄耋之年,然未來可期,我們對她的創作依然滿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