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創“走紅”靠的是“走心”
“三八”婦女節前夕,國家博物館在其天貓網店打出“采春光,映紅顏”的招牌,推出“女神節”促銷活動。配飾、家居、生活書籍、擺件等不同種類的文創產品,都在講述著國博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引來大批網友下單。從故宮上元夜活動一票難求,到各地博物館文創產品“走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活動和文化創意妥妥地“走心”,真正切中了人們的需求熱點。
時下人民安居樂業,百姓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向大眾,使人們能真正感受到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與美好,提升人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成為當下不可避免的課題。對此,國家相繼出臺了《博物館條例》和《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目的在于進一步拓展文化、文物單位的職能,推進文創產業的發展。在有政策助力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多去考慮如何利用好當前有利的環境,發揮自身優勢,以更加市場化的角度去尋找大眾需求與文創產品輸出的契合點。
首先,文創產品不是簡單的符號印刷,而是真正的文化提煉。文創產品依托于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賦予一種商品文化價值絕非僅靠復制、粘貼那么簡單。故宮博物院一款售價99元的手繩,其創作靈感來自一件石青色緙絲八團燈籠暗八仙五蝠紋吉服。商品介紹中,除了寫出手繩長短、材質等內容,還有對這件文物的介紹。國博天貓網店出售的一款蒸汽眼罩設計靈感源自一件粉彩鏤空轉心瓶,纏枝花紋寓意福壽綿長。產品包裝正面為小轉盤造型,與轉心瓶的旋轉功能契合。顯而易見,在講述文物故事的過程中,其文化附加值更加凸顯。
其次,文創產品所涵蓋的不應只有大同小異的紀念品,也應有不同于人的特色品。我國文創產業已發展多年,如何讓普通大眾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這就需要結合各地特色推出具有文化內涵的創意特色品。滕王閣、黃鶴樓根據自身優勢開展的背誦詩文免票活動以互動的形式增加群眾的參與性,將優秀古詩詞文化引進百姓生活。河北博物院的“漢代絹紋針線包”讓人們體驗到歷史美感與日常實用性的結合;“故宮咖啡館”為大眾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清代宮廷文化進行了創意展示。由此看來,文創產品絕不僅是同質化的紀念品所能替代的。只有充分考慮到人們真正需求的文化創意,才能被大眾所銘記。
最重要的是,文創產品給予消費者的,不僅要有真真切切的實物,也要有沉浸式的切身體驗。對于大眾來說,普通的文創產品已不再新鮮,更具創意性、場景性、親切感的文創產品帶來的親身體驗,也成為一種創意模式。無論是清代帝后畫像,還是精美又應景的《千里江山圖》主題裝飾,故宮咖啡館,可以說將文化創意滲透到每一個角落,使人們既可享受大眾美食,又可感受宮廷文化。這種下接民間地氣,上有文化情懷的沉浸式體驗,是其擁有別樣吸引力的核心競爭力。
多年來,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各地博物館,在文創產品開發上走在前列,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我們應該看到,博物館文創在創造巨大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將許多文化觀念傳達給大眾。文創產品是一種載體,其背后的文化附加值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