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才是“活”的文化 ——訪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
記 者:今年兩會上您將帶來哪些聲音,針對哪些問題建言獻策?談一談您作為政協委員的履職心得。
潘魯生:今年兩會,我的提案建議主要圍繞鄉村振興展開,就“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和“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都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包括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內容。因地制宜,從鄉村的文化資源、從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和需求出發,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建設和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助于激活鄉村的文化生產力,提振鄉村振興的文化凝聚力和發展動力,提升鄉民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具有積極意義。這些年,通過持續深入鄉村開展調研,我們發現了不少鄉村建設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希望充分總結、研究和交流其中的規律和方法,發揮好鄉村的資源稟賦,并使服務更接地氣、更有活力。特別是我國地域大、人口多,鄉村發展還不平衡,運用好已有的經驗、規律去完成扶貧攻堅等重點任務,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們要把扎實深入的調研作為建言獻策的基礎,深入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訪民意,探民情,采民聲,聽聽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向往什么、贊賞什么,看看現實的生產生活里有哪些新探索、新經驗,有哪些充滿創造力的民間智慧,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發,加以研究和總結。只有提出有現實出發點和針對性的建議,提出老百姓關心的看得見、摸得著、行得通的建議,才能履行好自己的使命。
發揮好民間文藝資源的創造性稟賦
記 者:您認為民間文藝如何助力脫貧攻堅?
潘魯生:民間文藝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來自生產生活,內容非常豐富。發揮好民間文藝資源的創造性稟賦,有助于實現文化脫貧、文化致富,使脫貧攻堅更具文化生長性和經濟、生態可持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要“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提出“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以民間手工藝資源為例,往往富集于發展相對滯后、開發性破壞相對較少的貧困地區,是名副其實的“雙手的文化創造”,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經驗和技能,我們要充分認識其中的文化價值、發展價值,盤活這些土生土長、代代傳承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在當前“體驗經濟”、“眾創”發展環境下,可以積極發揮傳統手工藝依托地方物產和自然資源、進行手工藝制作的“生態環保優勢”,手工藝原材料及產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優勢”,作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生產,帶動就業,促進創業。具體要加強文化創意,既要反映地方文化傳統,體現人文風土特色,還要融會當下創意創新,融入當代生活,同時拉伸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輻射力,帶動當地民俗旅游、土特產加工、生態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
存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才是“活”的文化
記 者:在盤活傳統文化資源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潘魯生:盤活傳統文化資源,首先要尊重傳統文化資源自身的發展規律、內涵和特色,必須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資源的本元、本質、本真價值,以原真性為基礎,避免破壞性開發。比如傳統村落,我們首先要保護好自然的生態、生活的文脈、歷史的樣貌,在做必要的修葺修繕時,要運用傳統工藝材質,使外觀修舊如舊,室內要適應現代生活,保持其文化生命力和生活高品質。不能盲目開發,甚至復制性地、模式化地建設旅游景觀。比如傳統手工藝,要尊重保護手工性和原創性,使之獲得相匹配的原創價值和文化價值。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著眼當代生活,文化的傳承發展,只有存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才是“活”的文化。要充分認識傳統文化資源在今天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充分考慮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和審美習慣,使二者相適配、相對接、不隔膜。舉例來說,剪紙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民間工藝,過去剪窗花兒、剪繡樣,信手拈來,既是節日民俗應用,也是生活里美的裝飾。隨著生產生活方式變化,以往貼窗花的窗紙窗欞變成了寬大的玻璃窗,刺繡也不再是日常女紅,但剪紙里富有文化意味的圖案紋樣、美好寓意以及包含的地方特色、鄉土氣息、生活記憶,都使其成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樣式。因此,今天的傳承發展也在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包括從過去的民俗應用轉化為禮品紀念,從小型裝飾轉化為公共空間的大尺度裝飾,從服飾刺繡、印染紋樣等圖案底樣轉化為產品包裝等設計要素,等等。總之,我們需要植根生活,遵循文化規律,發揮創造力,不斷創意、開拓傳統文化資源在今天生活中的發展空間、發展路徑和發展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記 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理念和實踐都有重大推動,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全社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保護綜合效益日益顯現。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潘魯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載體,其保護與發展提上了新的議程。早在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古厝〉序》中就指出:“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再次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學深悟透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關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許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我們今天的保護尤其要深化對于有形建筑與無形文脈、物質景觀與精神傳統、今日發展與歷史責任之間的聯系和認識,真正從歷史的、文化的、精神的維度去認識和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在具體推進過程中,要加強宣傳、加深認識,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短期的經濟開發效益與長遠為子孫后代留存文脈記憶的歷史責任孰輕孰重。要加強調查研究,加深廣泛共識,清楚地把握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歷史特征、文化特質、構成要素等,建立不可觸碰的保護紅線,形成剛性保護規定。要加強規劃、科學實踐,解決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問題,避免無視文化肌理的造假景觀和亂搞開發,杜絕再產生新的建設性破壞,做到尊重歷史文脈、依托文化資源來發展民生需求,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記 者:如何吸引我們的年輕一代以及孩子的主動傳承傳統工藝?
潘魯生:傳統工藝是祖輩留給我們的文化種子、文化財富,也許由于時過境遷,有的失去了昔日的生活基礎和應用空間,面臨存續發展的困境,但是內在的智慧、思想、文化創造力和感染力是非常鮮活的,應該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養分,作為孩子們了解歷史、文化、生活認知的一部分。具體可以有很多方式,現在不少學校都開設了與傳統工藝有關的課本課程,孩子們學面塑、學剪紙都有聲有色,傳統工藝作為課程體系的一個特色板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外,帶著孩子們參觀中國民藝專題博物館、觀摩民間工藝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學習體驗。同時,對于相關領域的民間藝人、專家學者、設計研發人才來說,設計面向孩子的傳統文化產品也非常必要,讓傳統工藝當代化。比如除了奧特曼、變形金剛、樂高,孩子們也可以放風箏、捏面人兒,玩魯班鎖、七巧板等民間傳統玩具。適應和運用今天的信息傳播、體驗方式,可以對優秀傳統文化做許多內容的課目、創意的衍生,耳濡目染之間的傳承,這些才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審美觀和文化的創造力。
記 者:如何發掘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潛在的傳統文化魅力?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讓傳統節日成為賡續綿延民族精神與情感力量的重要載體?
潘魯生:節日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的文化,生活的氣象。其中有許多民俗的約定,有生活里最樸素的感情寄托,有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的創造,可以說是一種凝聚的紐帶、一種充滿生機的源泉、一種孕育著生命力的土壤。
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更加豐裕,精神也不能褪色,節日要成為節日,而不只是假日,就要發揮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比如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無論生產生活怎樣發展變化,其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歲時意義,親人團聚的凝聚意義,期望美好、祝福吉祥的寄托意義,從未改變。我們慶祝節日,也是汲取文化和精神的養分和動力。守著這個年味兒,迎著這份喜慶,歌舞歡騰,闔家團聚,就是最實在的幸福感。節日文化有歷史的傳統,有生活的基礎,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一種表達。作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我們要參與到節日文化、民間藝術的創造中來,歌唱美好的生活,充滿美的旋律。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動力
記 者:民協今年和本報有一項關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合作,這一工程目前進展如何?有什么意義?
潘魯生:組織編纂出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是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15項重大工程之一,希望通過系統收集整理我國口頭民間文學的資料,出版新時代的大型文庫《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和建設電子文獻數據庫,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民間文學發展立檔存志。同時,通過開展以中國民間文學為主題的社會傳承傳播活動,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民間文學的收集、保護、整理、傳播,形成全社會熱愛祖國民間文學的熱潮,形成德在民間、藝在民間、文在民間的廣泛共識,以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不斷筑牢和夯實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群眾基礎。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已全面啟動。首先,“大系”工作由領導小組統籌;成立了由我國民間文藝研究的資深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提供學術指導和專業咨詢;成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下設有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長詩、民間說唱、民間小戲、諺語、謎語、民間俗語、民間文學理論等12個門類的專家組,匯集了全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和專業人才,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積極參與研究制訂出版規劃、重要選題論證,制訂各類別民間文學編纂體例,對各體裁民間文學進行學術界定、理論解釋和相關業務培訓,積極參與“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系列活動。同時,出版社積極組織推進編纂出版工作,目前“大系”的書籍總體設計已經基本完成,12個民間文學卷本的設計方案也經專家審讀后陸續進入出版程序。圍繞編纂出版的研究和宣傳工作正同步展開,近期,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辦公室與《文藝報》合辦“大系”專刊,交流與推介“大系”各類別示范卷編纂工作經驗與調查研究成果,從而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推進帶動各地編纂工作,也是總結和傳播新時代中國民間文學編纂出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