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委員: 文物醫生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延年益壽
3月3日14時許,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如約開啟。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一片空曠區域,再次成為主會場之外聚光燈閃耀的地方。人流穿梭之中,9位委員分三批陸續在話筒前站定,直面媒體、回應關切。
自從去年兩會期間首次開設“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加上“部長通道”,“三大通道”已成為兩會向公眾傳遞好聲音的一個窗口。今年通道再次開啟,組織者和委員們顯得更加從容。
“趁進會場前的空檔先回答幾個問題。”無論主持人、記者還是委員都抓緊時間,語言精準,直奔主題。從政協開設的“委員通道”中,最能直觀地感受到全國兩會高效的會風,中國開放自信的姿態和委員履職盡責的風采。
問答之間,委員們對自己領域的數據總能脫口而出,簡單的數字背后是大量工作的匯總,嚴謹的作風與舉重若輕的表達相映成趣。
委員間的對話碰撞也令人感嘆,不同領域的問題,在這個契機中迅速交匯。當張云勇委員描繪著5G時代城市的智能生活時,一旁關注鄉村振興的余留芬委員正為欠發達地區的網絡信號問題擔憂。張云勇的一句話給余留芬吃下定心丸:“請余委員放心,我們在鄉鎮、縣城、農村也會覆蓋。”
首場“委員通道”,9位委員所談內容涵蓋探月工程、脫貧攻堅、江河生態、近視防治、普通話推廣等多個領域。一次政協會議涉及的范圍遠遠超過9位委員的談論內容,但從委員們回答提問的關鍵詞開始擴展,眼前便迅速呈現出今天中國的掠影。既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探索、突破未知,也在守護著涉及百姓生活的點滴小事,同時也觀照著國家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委員們或沉穩翔實、或熱情洋溢、或風趣幽默,短短40分鐘的問答,透露出的信息量卻很大,我們也期待政協會議中更多的問題得到商討和解決。
【委員通道亮點摘編】
2016年年底,故宮文物醫院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廠和文保科技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是一個現代化的、全世界第一所文物醫院,現有23個分析檢測室、16個文物修復工作室、161位文物醫生。在文物醫生的精心保護下,文物才能夠更好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在中國,現在還有很多文物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我們需要更多的文物醫院,需要更多的文物醫生。我們的文物醫院和文物醫生就是要讓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載體——文物和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現在,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極其匱乏。下一步,故宮博物院將和一些高校聯合起來,建設中國第一所文物醫學院,為我們培養更多文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