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筆”之后,如何續寫我們的文化自信
書法,是我們的文化鄉愁。
這一次,國人千里迢迢去日本,不是單純的買買買,而是去看看看,去東京看顏真卿,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還有懷素的《自敘帖》,李公麟的《五馬圖》……歷時一個多月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覽2月24日落幕,據攜程旅游專家估算,去看展覽的中國游客超5萬人。
書法,是中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彰顯著民族品格和民族特征。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熊秉明稱書法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語堂說:“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睍ㄗ鳛橐环N藝術,其字體與風格的演進與中國歷史的演進相同步:漢人尚氣、魏晉尚韻、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明人尚趣、清人尚樸,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書法藝術延續了近3000年的輝煌,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學勤說去年剛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是“我的國家與民族的爭氣書”。
從歷史的角度看,硬筆代替了毛筆,鍵盤又代替了硬筆,中國書法在演進的過程中,正在完成它的時代轉身——從歷史的“工具”向當代的“審美”轉型,由文學表達的“手段”向藝術表現的“目的”轉變。
當此之際,這場在同屬于漢字文化圈的日本舉行的書法大展,再次喚起我們對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中國書法”的思考。這從筆者“微信圈里的風波”可見一斑:有人打“飛的”去東京看展,歡呼雀躍,大呼過癮;有人吐槽展覽開發的文創產品,一款點心的包裝盒上完整截取了《祭侄文稿》中“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一段,難道是準備送給自己最“恨”的人嗎?有人質疑特展的主題,認為將顏真卿書法的歷史地位提到王羲之之上是“忽悠”;有人感慨書法傳統被誤讀、誤解,從某種意義而言,當代書法已成為極少數藝術家的工作;有人指出近年來書法博士、碩士生培養人數逐年增多,但我們恰恰忽視了書法最基礎最關鍵的幼兒訓練,耽誤了人生最重要的學書法的階段……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根。當今世界文化不斷碰撞,傳承書法意味著傳承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事關國家文化安全。因此,書法不應是少數人的藝術,而應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逆鋒落筆、藏頭蓄勢、欲右先左、遠筆行留、收筆護尾……真正深入傳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必能催生出大師和經典。
書法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盼——書法有精彩的未來!